上天古道網頁站 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 微信ID:myoktw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6336|回復: 0

天道真理講義:道義釋疑 01 為什麼要勸我求道?

[複製鏈接]
345mp3 發表於 2013-10-22 15:37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予,真理講習班主任

茂田,遵

令,來降壇堂。參畢

上帝,題目批詳。 !

【簡釋】 真理講習班:指 皇 慈命選派 院長大人開設之研究班,即本書之內容。 主任:乃指主持事務的人(主要任務)。 遵  令:指按照 皇 的命令、囑咐辨事。 上帝:指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;即本道稱之  皇 ,明明上帝也。 題目批詳:批者分析也,指對開出的題目,作一詳細分析之意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,報過佛號後而說明乃按照 皇 的命令、囑咐辨事而臨壇;進堂參過 駕,再對開出的題目,作一詳細分析。

【重點】 一:真理講習班。〔此乃明示今次法會之重點,以「真理」為講習之要務,期達明理知修者也。〕 二:題目批詳。〔乃言每次降壇賜訓,均應安排三問之題而作答,而於問答之先,必示一段詩詞以作三題內容之綱領者也。如:第一課所論「真假之樂」而「求真樂」;第二課所論「道與理」而「明道理而知修行」;第三課所論「真假之我」而「借假修真而發揮真我」;皆為本文詩詞所論「道劫並降」而「求道化劫」之內容,加以延伸者也。其意乃言:現今之所以「道劫並降」者,緣乃眾生不辨「真假之樂」,不明「道與理」,不分「真假之我」之故;若能立志「求真樂」,如是「明道理而知修行」,更且「借假修真而發揮真我」,自可達至「求道化劫」之目的者也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言明 院長大人乃遵  令而降壇立班批題者也。

【主題】 道劫並降。

【主旨】 求道化劫。

【結論】 以四季喻「劫」,乃言四時無好日,唯以「真道」可化之;「劫」之所以成,乃因吾人內在之貪、嗔、癡三毒,而發起內心之情、慾、妄想、執着,對外在之(名)聲、(美)色、(財)貨、(權)利,放不下、捨不得、丟不開、可惜又求不到而引起之煩惱,如是造成今時「昏亂與殘酷」的世界;幸而天降「明師」以普傳「真道」,如太陽的闡揚其「光明與溫暖」,吾人因此而得以化「劫」者也。 無門和尚偈曰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誠哉斯言也;吾人仔細參之!悟之!。


【一】我立足人世,正應及時享樂;我也自覺所享受的是樂,為什麼要勸我求道?

【簡釋】 立足:指立住腳,即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之意。 人世:指人類的世界,即六道之人道。 正應:指恰好應該的。 及時:指不要失去時機,即趁着機會。 享樂:指享受歡樂。

【分析】 此乃一般凡人所疑而問:世人皆欲離苦得樂,既知生命短暫,而世樂則非常有,故言正應及時享樂;另一方面,一般凡人只感覺修道是自討苦吃,而未明修道之真諦,故有此問也。因此 院長大人慈悲,首釋明真假之樂,以啟凡人之智,而藉此接引學道修行者也。

詩曰:富貴功名水上波  行樂行歡能幾何

   勸君早覓究竟果  超凡入聖證大羅  哈哈

【簡釋】 富貴功名:富者,豐厚充滿之謂;莊子云:「有萬而不同之謂富。」指具備很多而不同的東西,如錢財、物質、才學等。貴者,地位尊而受敬重謂之貴,指身份地位尊崇者。功者,勞績也,致力於事之成績也。名者,名聲、名譽;有令(善也)名而獲美譽。乃指一般凡人所共追之名利權位。 水上波:指水面上之波浪,乃因風力或地氣而發生振動所呈之起伏現象,大波為瀾,小波為淪;言其乃受環境影響而有起伏、動蕩、生滅之幻相,故非實在永恒者也。

【意譯】 此第一句乃 院長大人慈悲:言世間之名利權位,如水上之波,非實在永恒者也,故求之不易得,得之非永得,且在求與得當中,易受環境影響而有起伏、動蕩、生滅之境況,所謂患得患失,苦不堪言。 故事:白居易訪鳥巢禪師。〔唐朝有一位道林禪師,不住在寺廟裡,而住在樹上,學鳥巢做了一窩,因此人們就稱他叫鳥巢禪師。有一天,詩人白居易來拜訪鳥巢禪師,他一看到鳥巢禪師坐在搖搖欲墜的樹上,就說:「你住在樹上,不是太危險了嗎?」「我在樹上一點也不危險,你的處境倒反而很危險呢!」「下官是當朝的官員,我會有什麼危險呢?」鳥巢師禪說:「薪火相交,縱性不停,怎能說不危險呢?」意思是說,功名富貴場中,勾心鬥角,浮沉不定,危險就在眼前;白居易聽了以後,若有所悟。〕

【簡釋】 行樂行歡:行者,求也、享也;樂與歡,指稱心如意之事。 能幾何:乃承上反問語;意指能獲得幾多幾久?

【意譯】 此第二句乃 院長大人慈悲:言求得名利權位等稱心如意之事,又能享受得幾多幾久呢?

【簡釋】 勸:規勸也。 君:對一般人之尊稱。 於此可見 院長大人之無人無我,大慈大悲之德,乃視眾生平等,祂以過來人之身份,向朋輩作一規勸。 早覓:趕快尋找之意。 究竟果:究竟者,推求到極點之意,三藏法數:「究竟猶至極之義。」;果者,境界也;究竟果者,乃佛家語,全意乃指澈底而無漏之至高無上境界,即儒家之止於至善之地。

【意譯】 此第三句乃 院長大人慈悲:言以過來人之身份,向朋輩作一規勸:趕快尋找澈底而無漏之至高無上境界,此乃清淨而無煩惱之至樂境界也。

【簡釋】 超凡入聖:超者,乃指在某種範圍以內而不受限制;凡者,指塵世;超凡者,意指在塵世內而不受限制也;入者,登進也;聖者,指不生不滅之境;全意乃指超出凡境而入聖境,即登進不生不滅之境而在塵世內不受限制之意;超凡則可離苦,入聖則可得樂。 證大羅:證者成也,即用憑據或事實來表明或斷定而成之意;大羅者,道家語,指大羅金仙也,即儒家之聖,佛家之佛;全意指成佛也。 哈哈:乃文官仙佛之語尾音調; 院長大人乃允文允武,故時而 ,時而哈哈以作語尾音調者也。

【意譯】 此第四句乃 院長大人慈悲:言若能修行而登進不生不滅之境,且在塵世內不受限制的話,自可離苦得樂而成佛者也。

【重點】 一:水上波。〔乃言一般凡夫俗子所追求之人生目標與理想(名利權位),於本體上,一切均為易受環境影響而有起伏、動蕩、生滅之幻相,實非永恒者,且會引來莫大之煩惱也。〕 二:能幾何。〔乃言其自認所追求而享得之歡樂,於質量與時間上,實為有限與短暫也。〕 三:究竟果。〔指出唯有達到澈底而無漏之至高無上境界,方為真樂。〕 四:超凡入聖。〔乃言強調修行之重要。〕

【分析】 本詩以「水上波」與「究竟果」而說明真樂與假樂之別,藉此而引示吾人超凡入聖證大羅者也。


世界為何?太白曰:「萬物之逆旅也」。人寄生於天地之間:在空間,僅一足之位;在時間,誠不能一瞬;縱行樂行歡,能幾何哉?吾觀世人之所以為歡樂者,盡苦惱也,何樂之有?

【簡釋】 太白:即李白。 萬物:指一切有形的無形的,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物質。 逆旅:迎接旅客的客舍,乃旅館的古稱。(此語出自李白之春夜宴桃李園序:「夫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也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。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」) 寄生:生物學上指不能自營生活,寄居於他生物體以營生;引伸為依賴別人而生活。 天地之間:指天覆地載之中間。 空間:上下四方;指長短闊窄高低而生的根本概念,一般和時間對稱。 僅一足之位:僅者,不過也;指所佔之空間實為有限。 時間:時光的區別;指過去現在未來的無限流轉。 誠不能一瞬:誠者真也;一瞬者,眼之一開合,即一眨眼;指所活之時間極為短暫。 行:追求與享受也。 世人:指塵世的凡人。 歡樂:歡欣快樂也。 苦惱:苦楚煩惱也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:首作一問,何謂世界?而後引出李白之言:「乃一切有形的無形的,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物質之旅館」,以說明世界非吾人之本居地,而只是旅舍……理天乃故鄉本居地,氣天乃家鄉寄留地,象天乃業地旅舍……故吾人應了業還鄉,不可留戀世界;更說出吾等作業為人,只能依賴天覆地載以營活,而所佔之空間實為有限,所活之時間又極為短暫,生存在這無奈(不自由)而又虛幻(不永恒)的世界,即使求得名利權位等稱心如意之事,又能享受得幾多幾久呢?況且從聖境之角度而觀察凡界,世人所認為歡欣快樂的事,其實皆苦楚煩惱也。

【重點】 一:在空間,僅一足之位;在時間,誠不能一瞬。〔指出所佔之空間實為有限,所活之時間實為短暫,且不可強求者,所謂:「大家都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也;邵康節夫子亦曾曰:「有人來問卜,如何是禍福,我虧人是禍,人虧我是福,大廈千間,夜臥八尺,良田萬頃,日食升合,算甚麼命,問其麼卜,欺人是禍,饒人是福,天網恢恢,報應甚速。」能不悟乎!〕 二:世人之所以為歡樂者,盡苦惱也。〔指三苦之「壞苦」與八苦之「求不得苦」之故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藉太白曰:「萬物之逆旅也」之句以說明世界非吾人之本居地,而只是旅舍……理天乃故鄉本居地,氣天乃家鄉寄留地,象天乃業地旅舍……故吾人應了業了愿還鄉,不可留戀世界,因其虛幻不實者也。

  蓋歡樂者,有真、有假;爾人自覺之歡樂,真耶?假耶?恐爾難有肯定之決斷。吾茲將真、假之樂,略釋如下:

【簡釋】 蓋:指接續詞(頂),有因為、實在、大概之意;此作實在解。 真:乃言永恒而清淨也。 假:乃言虛幻而煩惱也。 爾:代名詞,你也。 肯定:正面的承認或斷定。(與否定對稱)。 決斷:果決的判斷。 茲:現在也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:提出樂有真假,而着吾等反躬自省,能否作一肯定之決斷,吾人所享受之歡樂,是真是假?以引動吾人虛心求證;且更作一詳盡之分析,而令吾人得以辨明也。

【重點】 蓋歡樂者,有真、有假。〔此乃點出整課之主題也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藉「自覺之歡樂,真耶?假耶?」之問,以啟吾人於此作一反思者也。

  「假樂」者,庸人之樂也。其所樂者為何?曰:吃、喝、嫖、賭、戲劇、電影之樂耳;若此者,及其暫得於己,便快然自足;然其所之既倦,情隨事遷,則感慨係之矣!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,傷神敗節,悔不當初,豈不為假樂乎?

【簡釋】 「假樂」:乃言虛幻而煩惱之歡樂也。 庸人:凡夫俗子,指一般對人生沒有正確目標與偉大理想的人。 樂:一讀音岳,指有規律而和諧動人情感的聲音(音樂);一讀音落,指歡喜(歡樂)、快活(快樂),又指喜愛、願意(樂於);一讀音咬(陽去),指愛好(樂山樂水)。本段之「庸人之樂」乃讀音落,歡樂之意;「其所樂者」乃讀音咬(陽去),愛好之意。 吃:指貪圖口福養身而作殺生害命之食,如是則養成殘暴心而傷仁德,犯殺戒矣。 喝:指剌激之飲料,如是則養成昏亂心而傷智德,犯酒戒矣。 

嫖:指到色情地方玩弄異性,如是則養成輕情誼重色慾而傷禮德,犯淫戒矣。 賭:指拿金錢(身家、性命、財產、名譽、地位)作注,來爭較輸贏的不正當娛樂,即賭博,如是則養成徼幸心與爭鬥心而傷義德,犯盜戒矣。 戲劇電影:指時下傷風敗俗之作,包括一切聲光電化演藝(如歌、舞、話等戲劇)之傳謀(如電台、電視、電影、音帶或碟、影帶或碟、電腦光碟、漫畫、雜誌、小說、報章等),如是則養成奸、淫、擄、掠、狂、偷、呃、拐、騙、搶之練精、學懶、暴力、色情、下賤等不正思想而傷誠信之德,犯妄戒矣。 

若此者:指假如是這些的話之意。 暫得於己:指暫時為自己所擁有之意;實言吾人自己所獲得的實為短暫也。 快然自足:快者,稱心喜悅(高興)也;然者,貌也;足者,滿也,夠也;乃言自覺滿足而顯出高興的樣子。 所之既倦:所者,表示事物的代名詞,此處指歡樂之事;之者,至也,到了之意;既者,已經;倦者,討厭了;意言所得歡樂之事到了已經厭倦時。 情隨事遷:意言情緒隨着事況而變遷。 感慨係之矣:感慨者,受外界的感觸而生慨歎;係者,是也;之矣者,乃文言中的助語詞;意言因受外界的感觸而生慨歎是也。 

向之所欣:向者,從前;之者,虛詞;所者,表示事物的代名詞,此處指歡樂之事;欣者,快樂也;意言從前覺得快樂之歡樂事。 俯仰之間:指頭部向下向上一望之時間,乃形容時間之短速也。 已為陳跡:陳跡者,指過去的舊事;意言已經成為過去的舊事。 傷神敗節:傷者損害也,神者精力也,傷神者,指過度耗費精神也;敗者毀壞也,節者,人的操守與品行,敗節者,指喪德也;意言傷身敗德也。 悔不當初:意言當初的錯誤,至今方始覺悟。 豈不:難道不是之意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,詳細分析何謂虛幻而煩惱之歡樂?其乃凡夫俗子,對人生沒有正確目標與偉大理想的人所追求之歡樂。而他們所愛好者為何?乃言:一指貪圖口福養身而作殺生害命之食,如是則養成殘暴心而傷仁德,犯殺戒矣。一指剌激之飲料,如是則養成昏亂心而傷智德,犯酒戒矣。一指到色情地方玩弄異性,如是則養成輕情誼重色慾而傷禮德,犯淫戒矣。一指拿金錢(身家、性命、財產、名譽、地位)作注,來爭較輸贏的不正當娛樂,即賭博,如是則養成徼幸心與爭鬥心而傷義德,犯盜戒矣。

一指時下傷風敗俗之作,包括一切聲光電化演藝(如歌、舞、話等戲劇)之傳謀(如電台、電視、電影、音帶或碟、影帶或碟、電腦光碟、漫畫、雜誌、小說、報章等),如是則養成奸、淫、擄、掠、狂、偷、呃、拐、騙、搶之練精、學懶、暴力、色情、下賤等不正思想而傷誠信之德,犯妄戒矣。假如是這些的話,當這些暫為自己所擁有之時,便自覺滿足而顯出高興的樣子,然其得之非易,既得易失,雖有片刻歡樂而自覺滿足,過後苦惱亦然;但這些所得歡樂之事到了已經厭倦之時,則情緒會隨着事況而變遷,如是因受外界的感觸而生慨歎是也。由此可知凡事為之既久,則自然會生厭倦,於此可見其事之得失前後,每令吾人之情緒苦樂交替,實為感慨,何樂之也!再者,從前覺得快樂之歡樂事,於俯仰之間,則已經成為過去的舊事;況且觀其所得之歡樂,皆為犯戒害性之事,如是傷身敗德,作業受報,每至良心發現,對當初的錯誤,至今方始覺悟;故云:「凡好玩樂戲耍者,其失有五:褻體、勞神、傷財、失時、誤事;縱極精巧,不能致遠。」何樂之有也!實虛幻而煩惱之樂也。

【重點】 一:庸人之樂。〔因其為對人生沒有正確目標與偉大理想的人,故會隨世俗之樂而作為目標與理想者也。當其目標與理想不能如願之時,若過於執着的話,將會成為惡人(以惡行而力爭其目標與理想者)或廢人(放棄一切目標與理想者);若有正確目標與偉大理想者,則為智士仁人也。〕 二:吃、喝、嫖、賭、戲劇、電影之樂。〔乃傷五德(儒),犯五戒(釋),亂五行(道)之假樂,勿謂其樂初作甚微而輕之,然其累積漫延甚大,屆時一發不可收拾者也;所謂:「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」,豈不慎哉!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說明「假樂」乃庸人之樂,更指出其所樂者,實為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,傷神敗節,悔不當初之假樂。

  試觀秦皇、漢武之輩,坐高堂,騎大馬,當時誰不畏其威乎?一旦人亡國敗,亦不過歷史上之一頁耳;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?故曰:富貴功名,不足為樂;妻朋子伴,不足為樂;吃喝貪歡,不足為樂。然而,何事為樂哉?吾曰:「不得其真,盡假樂也。」

【簡釋】 試觀:嘗試查看。 秦皇:莊襄王之子,姓嬴名政,有雄才;即位二十六年,併吞六國而統一天下;又北逐匈奴,南收閩、越,四方畏服,疆域大擴。即帝位又十一年,罷封建,置三十六郡,築長城,治馳道;確立中央集權之政治制度,統一文字,及劃一車軌與度量衡制,為日後中國文化與經濟有着遠大的影響。他更廢諡法,自以為功蓋三皇,德過五帝,故兼稱皇帝,自為秦始皇,希望永遠擁有江山,故以世計其數,其子嗣為二世,三世……至萬世;惜其子秦二世繼位後隨把江山毀掉,故世有譏敗家子為「二世祖」是也。

秦皇其人秉性剛戾,從政以刑殺為威,誹謗者族誅,偶語者棄市;焚書坑儒,世稱浩劫。恐天下叛己,乃收聚天下兵器於咸陽,銷為鐘鐻,鑄為金人。又盛營宮闕,窮極奢侈;橫征苛役,民不聊生,世有暴秦之稱,故有「苛政猛於虎」之喻。晚年深信術士,欲求長生不死丹藥,傳其因覓不死丹藥,巡於沙丘而崩。 漢武:漢武帝,名徹,漢朝第四代皇帝。在位之時,通西域,平滇及西南夷,定東越、南越、朝鮮,又北斥匈奴,破樓蘭、車師諸國,是以版圖大廓;於是營宮室,急賦斂,重刑誅,遂致盜賊群興,災害迭見。惟好神仙,欲求不死丹藥,永享福壽之樂。

一次受江湖術士耍弄,獻上不死之丹,稱其藥服後可以不死;當時臣子東方朔得知此事,便借機諫王,偷食獻藥,更令王知之;武帝大怒而下令將他處死,那知東方朔不慌不忙而奏曰:「臣疑此丹之效,故取而服之,若此丹之效屬實,陛下又何能將臣致死?否則,可見此丹之偽,陛下服來無益,望為明察。」武帝聞後才恍然大悟,故晚年崇儒而黜釋道,盡悔所為,罷方士,禁苛暴,止擅賦,重農桑,民賴以安,在位五十四年。 輩:指同類。 坐高堂,騎大馬:坐高堂者,指其所居者乃極為華美之廈;騎大馬者,指其所乘之交通工具乃為雄駿華麗之馬車;全意乃言其位之尊。 

誰不畏其威:畏者,指懼怕;威者,指強大的聲勢,使人敬畏的氣魄,憑藉威力壓迫人;全意乃言其權之大。 一旦:指此時此刻,一日也。 人亡國敗:指其人死而其國失。 歷史上之一頁:指將其人過往之事跡,錄在史書之中,而其所佔之位,只是一頁而矣;意言其實為渺小之甚也。 固:指本來。 一世:指一時、一代、當世、一生、舉世;或曰三十年為一世。 雄:指有偉大才能力量的人。 而今:即如今,或指從今以後。 安在:怎能存在也。 妻朋子伴:指妻恩子愛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,以秦始皇、漢武帝之同類作證:二人於當時所居者乃極為華美之廈,所乘之交通工具乃為雄駿華麗之馬車,可見其位之尊;於其時,誰人不懼怕其強大的聲勢,及使人敬畏的氣魄,而憑藉其威力以壓迫人?及至一日,其人死而其國失,亦不過將其人過往之事跡,錄在史書之中,而其所佔之位,只是一頁而矣,其實為渺小之甚也;本來為一代有偉大才能力量的人,如今又怎能存在?其享盡世人所追求之妻、財、子、祿等樂,而知壽樂難得,故有求長生之想,惜事與願違,一切皆虛妄不實,可知其樂之假也;況且作如是因受如是果,何樂之也!所以說:富貴功名,不足為樂;妻朋子伴,不足為樂;吃喝貪歡,不足為樂。可是,什麼才是可作之歡樂? 院長大人則說:「若不能得到其永恒而清淨者,實在全是虛幻而煩惱之歡樂也。」

【重點】 一:秦皇、漢武。〔兩者有其同與異:其同者,乃言同為才智武功蓋世,故其所治之疆統展國外,且享盡世人所追求之妻、財、子、祿等樂,而知壽樂難得,故有求長生之想,惜事與願違,一切皆虛妄不實,可知其樂之假也;其異者,乃言秦皇死不知悔而漢武覺悟,故作如是因受如是果,何樂之有也!〕 二: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?〔笑看風雲:「得得無所得,失失無所失」,何苦患得患失也;萬空歌曰:「南來北往走西東,看得浮生總是空:天也空,地也空,人生渺渺在其中;日也空,月也空,東升西墜為誰功?田也空,山也空,換了多少主人翁?金也空,銀也空,死後何曾在手中?妻也空,子也空,黃泉路上不相逢!屋也空,園也空,轉眼荒郊土為封;官也空,權也空,數盡孽隨恨無窮!車也空,馬也空,物存人去影無蹤;朝走西,暮走東,人生猶如採花蜂;採得百花成蜜後,到頭辛苦一場空。世上萬般快意事,移時興過總是空;看來只有一事實,得道修行不落空。」爾云空不空?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以秦皇、漢武之輩,而說明:「不得其真,盡假樂也。」

  「真樂」者何?蓋道義之樂也。不論處:貧賤之所、富貴之家、夷狄之邦、患難之時,皆可得也。

【簡釋】 「真樂」:乃言永恒而清淨之歡樂也。 道義之樂:道義者,道德與仁義也;意言其樂乃合乎道德仁義者,實由自性所流出,非受外間之境緣而成者也。 處:置身也。 貧賤之所:貧賤者,窮乏而身份低微;所者,境況也;意指窮乏而身份低微的境況。 富貴之家:富貴者,豐裕而身份高尚;家者,生活之地;意指豐裕而身份高尚的生活。 夷狄之邦:夷狄者,古時稱邊境未開化的民族;邦者,國也;意指東夷、南蠻、西戎、北狄等國。 患難之時:意指禍患災難的時期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,詳細分析何謂永恒而清淨之歡樂?其乃聖者由自性所流出而合乎道德仁義之樂,然其不求而自得,且不受外間任何境緣所影響,即永恒存在而清淨之歡樂也。故無論置身於:窮乏而身份低微的境況、豐裕而身份高尚的生活、未開化的民族,如東夷、南蠻、西戎、北狄等國、禍患災難的時期,均可得享其真樂也。

【重點】 道義之樂。〔意言其樂乃合乎道德仁義者,實由自性所流出,非受外間之境緣而成,故不論處何時何地,人人均可自由發揮者也。中庸第十四素位章有云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!」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指出「真樂」實為道義之樂,不論處於何境均可不求而自得。

  故孔子厄於陳、蔡,猶琴歌作樂;顏子陋巷之下,亦不改其樂;此樂也,始為真樂耳。不獨在生為樂,及至脫竅歸天,道成天上,名留人間;廟貌馨香,俎豆千秋,世愈遠而德望愈隆者,此即「永世之樂」也。

【簡釋】 孔子:至聖先師姓孔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人,生於公元前五五二年,卒於公元前四七九年,住世七十三年。孔子生三歲而父歿,少時為一孤兒,家境很寒苦,所以自謂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孔子從小便喜歡模仿成人祭祀的禮儀,更是一個好學不倦,多才多藝的人,十五歲篤志於學(年十有五而志於學),學聖賢,修至道,他明白世間是幻,曉得有至道可修,明師可訪求開示而藉此超生了死,故一心求師問道,不恥下問而學無常師,聞得周朝有位道高德大之士(老子),故適周問禮,既得真機,感至道之精微,故有猶龍之嘆,其得道時年卅歲(三十而立),後返魯講學授徒,以知禮而見重於當世,

此後四十餘年,常在好學不厭,誨人不倦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的教學相長之生活下,於四十歲之年,能擇善固執而無所疑惑(四十而不惑),五十再見老子,老子見其道德日進,故放命與孔子(年五十而知天命),領命返魯,復加精進栽培後學,其後傳道與弟子顏淵,惜顏淵早死(時孔子七十一歲),復傳道與曾參;孔子六十歲已能聲入心通,物來順應(六十而耳順),七十歲更能隨心意之所欲,不勉而中(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距。),已達聖域矣。孔子一生講學,有弟子三千人,能精通六藝者(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)七十二人,更有學問特精者十人,世稱十哲。

孔子五十一歲才做魯國中都宰,次年被任為司空和大司寇(輔相),五十四歲時為魯相,為政僅三月,把魯國從積弱紛亂之局面,一變而為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的景象;當時魯國孟孫、季孫、叔孫氏三家專權,外則鄰國嫉忌,讒間交作,孔子只好離開魯國。五十五歲起,率弟子周遊列國,但遂乎宋、衛(宋奸臣司馬桓魋伐壇削跡),畏於匡(鄭地,因貌似魯權臣陽虎),困於陳、蔡之間(絕糧七日);在外凡十四年,才應魯哀公之召,自衛返魯,時年已六十八歲,但魯終不能用,孔子亦不求仕,而專心著書講學,除整理詩、書、禮、樂外,又為易作傳,七十三歲因魯史而作春秋;如是積勞成疾,寢疾七日而歿;

子雖死,而其精神長存於世也。 厄於陳、蔡:厄者,遭遇苦難(困境);陳、蔡乃春秋時之國名,陳在今河南省開封以東至安徽舊亳州的地方;蔡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等縣;意指孔子旅經陳、蔡兩國而遭遇苦難,此事於孔子家語有載:「楚昭王聘孔子,孔子往拜禮,路出於陳蔡。陳蔡大夫相與謀曰:『孔子聖賢,其所剌譏,皆中諸侯之病,若用於楚,則陳蔡危矣。』遂使徒兵距孔子。孔子不得行,絕糧七日,外無所通,黎羹不充,從者皆病,孔子愈慷慨講誦,絃歌不衰。」 

猶琴歌作樂:指孔子處患難之時皆可自得其樂,所謂「大樂莫如無愧怍」,上不愧於天,下不怍於人,故能心安理得樂悠悠。 顏子:姓顏,名回,字子淵,魯國人,春秋時大賢,與父顏路同事孔子,乃孔子最得意之門生,妻宋國戴氏;聰敏好學,聞一知十,能默默實踐聖人所傳之聖道,年廿九而髮白齒落,惜早死,終年三十二;其人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,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不遷怒,不貳過,貧居陋巷,簞食瓢飲,而不改其樂,品學兼優,位十哲之首(德行);世稱復聖。 陋巷之下:陋巷者,荒僻之鄙巷;此乃出自論語雍也篇第九……子曰:「賢哉!回也,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,賢哉!回也。」之讚語也。 

不改其樂:指顏子處貧賤之所皆可自得其樂,故孔子稱其「居易以俟命」也。 脫竅歸天:竅者,玄關竅,乃靈性住於吾人一身的所在地;天者,理天;意指得道者成道時,靈性從玄關竅離脫而回歸理天。 道成天上:指修道有成而證位於天榜之上,即證品蓮也。 名留人間:指成道之聖名得載青史而留傳於世間受人稱頌。 廟貌馨香:廟貌者,宗廟也,於世有功有德方可立廟受眾供奉,功德越大則其廟貌越偉越多;馨香者,芳香也,多指祭祀言,喻流芳久遠之謂;意指受世人敬仰也。 俎豆千秋:俎豆者,古時盛祭祀食物的器具,俎乃長方形的木盆,豆乃形如高腳酒杯,上有蓋,用木製造,引伸受世人供奉之意;千秋者,言歲月之久遠也;意指長期的受世人供奉也。 世愈遠而德望愈隆:世者,時間也;愈者,更加,越發之意;遠者,長久也;德望者,道德的聲望;隆者,盛大也;意指時間越發長久,則其道德的聲望更加盛大也,即萬世留芳之意。 永世之樂:即永恒存在而清淨之樂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,以孔子、顏子作證:至聖於陳、蔡二國遭遇苦難,身處困境患難之時,猶琴歌作樂;復聖於荒僻之鄙巷中生活,雖身處貧賤之所,亦不改其樂;二聖之樂,乃因上不愧於天,下不怍於人,故能心安理得樂悠悠,如此方可稱作真樂也;可見真樂乃不論處於任何情境,皆可自得也。況二聖終身樂行聖道,故不獨在生為樂,及至脫竅歸天,更因修道有成,而證聖位於天榜之上,且成道之聖名得載青史,而留傳於世間受人稱頌;世人有感其功德之至偉,而立廟供奉、敬仰;時至今日,世道澆漓,世人更覺其德望之盛大,所謂萬世留芳;可見中庸所言:「大德者,位、祿、名、壽,不求而自至。」之不虛,由此可證其樂乃永恒存在而清淨之樂也。

【重點】 一:孔子、顏子。〔兩者有其異與同:其異者,乃言所處患難之時與貧賤之所之不同;其同者,兩者均為斷滅貪嗔癡而覺行圓滿的聖人(孔子: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,上律天時,下襲水土;其人好學不厭,誨人不倦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。顏子:能默默實踐聖人所傳之聖道,年廿九而髮白齒落;其人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,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不遷怒,不貳過,貧居陋巷,簞食瓢飲,而不改其樂。),不論處於何境,皆可自得其樂者也。〕 二:「永世之樂」。〔乃言聖人不獨在生為樂(指生時無入而不自得),及至脫竅歸天,道成天上,名留人間(指其滅後因「渡己」證果理界而逍遙,與傳下正法得以「渡眾」證果理界而逍遙);廟貌馨香,俎豆千秋,世愈遠而德望愈隆(指世人以其道而作明燈,以其德而作榜樣,如是殷望與盼望而得享學道修行)之大樂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以孔子、顏子之所作所為,而說明得享「永世之樂」也。

  若此之樂,較秦皇、漢武之樂,何為樂?爾必曰:「孔、顏樂甚。」然而,爾人欲為秦皇、漢武之樂耶?抑欲孔、顏之樂耶?其必曰:「欲為孔、顏之樂耳。」

【簡釋】 若此之樂:乃指孔、顏之樂。 抑:指還是之意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指出:以孔、顏之真樂,與秦皇、漢武之假樂作一比較而問,何者乃為實在之歡樂?吾人必說:「孔、顏二聖之樂方為實在。」但是,吾人想要秦皇、漢武之假樂,還是想要孔、顏之真樂?吾人必說:「想要孔、顏之真樂也。」如是而引導吾人作一明智之選擇。

【重點】 一:孔、顏樂甚。〔二人均證得聖境,一為至聖,一為復聖,皆自由自在樂逍遙者也。〕 二:欲為孔、顏之樂耳。〔乃明智的選擇,因其為真樂者也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承上文所辨明真假之樂,而引導吾人作一明智之選擇。

  然既欲孔、顏之樂,亦必得求孔、顏所樂之聖道,始有此樂之至也。誠所謂:「入其門也,知其美也,又知尊貴之至也;不入其門,隔牆而望之,視為平庸,殊為可笑。」

【簡釋】 聖道:聖人的至道,即聖聖傳心之道,亦即聖門曾子所得之性理心傳也,試由聖道之「聖」字拆而觀之,聖者,口、耳、王也,乃出我之口,入你之耳,以授性王之所在地也;意指「性理天道」。 始:方才之意。 此樂之至:乃言達至真樂之境。 入其門:指進入屋內(得能進入聖道之門);喻求得聖道而學之,修之,行之,了之。 知其美:美者,好也,善也,指美德(完善),孟子云:「充實之謂美。」意言充實一切善行,使自身沒有缺點,就叫做成全美德。意指得悉屋中之完善;喻求得聖道後,經過學、修、行、了而證其完善。 知尊貴之至:尊貴者,高尚也;尊貴之至者,乃言極為高尚之意,即言其至善也;意指得悉此屋之極為高尚;喻證得聖道之至善。 不入其門:指未入屋內而只在門外;喻非聖道中人之門外漢。 隔牆而望之:指在屋外而作觀望,所得悉者實為表面;喻因受己見之所隔,故對聖道只能作表面之了解。 視為平庸:指輕視此屋看作平凡庸俗;喻輕視聖道看作平凡庸俗。 殊為可笑:殊者,極甚也;可笑者,指使人發笑,喻笑其愚笨的行為;意指其人之膚淺見解,甚為令人發笑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:啟發吾人欲享孔、顏二聖之真樂,則必先求得二聖所樂之「性理天道」而學之、修之、行之、了之,方可達至真樂之境。誠所謂:「得能進入聖道之門而學之,修之,行之,了之,則可證知聖道之完善,又可證得聖道之至善也;若作為一個非聖道中人之門外漢,因受己見之所隔,故對聖道只能作表面之了解,如此而輕視聖道看作平凡庸俗,則其人之膚淺見解,甚為令人發笑。」此之一段,乃着吾等切勿執着己見,而輕視聖道看作平凡庸俗;宜虛心學道,踏實修行而了道,才能證得聖道之完美至善也。

【重點】 一:必得求孔、顏所樂之聖道,始有此樂之至也。〔此乃明示「求道」之至要。〕 二:入其門。〔乃虛心學道之所為。〕 三:不入其門。〔乃執着己見(牆)之所至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啟發吾人欲享孔、顏二聖之真樂,則必先求得二聖所樂之「性理天道」而學之、修之、行之、了之,方可達至真樂之境,切勿隔牆而望之者也。

  況乎當今之世,天災人禍,空前未有,智賢愚否,無計可免。佛、聖復出,渡人救世,指爾避劫、超生之法;示爾培德、成道之路。既得之後,循規修之,道高德大,自可渡末劫如平地,登聖域於彈指。

【簡釋】 況乎:意乃更進一層的說法。 當今之世:指現時的世間。 天災人禍:天災者,天然的災害,如颶風、地震、水旱等;人禍者,人為的禍患,如戰爭、奸、淫、擄、掠、狂、偷、呃、拐、騙、搶等;意指一切之災難禍患。 空前未有:以前不曾有過的。 智賢愚否:智者,聰明的,明白事理的;賢者,善良的,多才有德的;愚者,蠢的,笨的,不明事理的;否者音鄙,無才缺德的;意乃總括世上之人類。 無計可免:意言沒有辦法可以避免。 佛聖復出:意言聖賢仙佛再降生出現於世間,指天命明師(師尊師母二老大人)。 渡人救世:指普救眾生。 指:點明也。 避劫超生之法:意言在世可脫劫避難,出世能超生了死之妙法,指性理心法(性理天道之天命三寶心法)。 示:告諭也。 培德成道之路:培者,培養;成者,完成;道者,性之體;德者性之用;路者,途徑、方向;意乃培養及完成吾人本性之道德的途徑和方向,即覺行圓滿的步驟(成佛之路)。 既得之後:指求得聖道(性理天道)後。 循規修之:意乃遵照法則而求進步也(即指由得道而學、修、行、了至成道)。道高德大:指覺行圓滿。(所謂:「道高龍虎伏,德大鬼神欽。」) 渡末劫如平地:平地者,沒有凹凸的地方;意指遇難而能安隱無礙也(脫劫避難)。 登聖域:指到達聖賢仙佛之境地(超生了死)。彈指:喻極快和極短的時間(即時)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,更進一層的論及:現時的世間,天然的災害與人為的禍患,其劫之重、大、長、密、奇、怪者,實以前不曾有過,無論任何人等,均無法避免。慶幸天命明師降世,立願普救眾生,給吾人點明性理心法,告諭吾人成佛之路;若求得聖道後,只要遵照法則而求進步,自然覺行圓滿,所謂:「道高龍虎伏,德大鬼神欽。」在世自可脫劫避難,出世則即時能超生了死。如此以示天道降世之因,及顯天道之殊勝,而激勵吾人發心求道也。

【重點】 一:指爾避劫、超生之法。〔乃言藉着求得天命心法,可避劫、超生,以顯天道之殊勝。〕 二:示爾培德、成道之路。〔乃言依着培德、成道之路而實踐,可證天道之無訛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指明:唯有求得真道而學、修、行、了,才可避劫、超生而至成道者也。

  如不求道,焉能有此幸榮?故亞聖云:「天下溺,援之以道。」正此意也,正其時也。深望海內善信,「得而修之」,勿失萬載一時之良機,是為切要!

【簡釋】 焉能:焉者,音煙,疑問詞,和「哪裏、怎麼」同義;怎樣能夠也。 幸榮:福份,受到的好處。 亞聖:即孟子,名軻,字子輿,一字子車,戰國時鄒人,即今山東省鄒縣;本魯國大族孟孫氏的後裔,後來遷居鄒地,便成鄒人。生於周烈王四年,即西元前三七二年;父名激,字公宜,早喪,靠母親仉氏撫養成人。(孟母教子:一、孟母三遷。二、斷機教子。三、訓子知禮。)受業於子思之門,得授心法,述仲尼之意,重仁義,輕功利,創性善之說,闢異端,傳聖道。 孟子四十歲前,都是過着教書生涯,一直到四十歲左右時,鄒穆公才舉他為士,然而當時鄒國的政治非常混亂,無法施展其抱負,他便率領了幾百名學生,分乘數十輛馬車,週遊列國,講仁義,說道德去了。直到七十多歲時,便結束了三十餘年來的週遊,回到鄒國與學生一起論道講學,指他的理想留了下來,成了「孟子」一書,計七篇;至八十四歲那年,才抱着浩氣,離開了人世,時在周赧王二十六年,即西元前二八九年,世稱亞聖。 天下溺,援之以道:此句出自孟子一書之離婁上篇十七,其意乃言:「天下人民受着水淹的痛苦,若要援救,要用仁義的大道。」 正此意,正其時:正者,恰好也;全意乃指現今天降大道,因劫而降,恰好如孟子所言之意,而當前之浩劫,亦恰好是降道之時也。 深望:深切的盼望。 海內善信:指國內之善男信女。 得而修之:指求得聖道後,要學、修、行、了以至成道。 勿失萬載一時之良機:指天道乃非時不降,非人不傳,因天道普傳,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才一次,今時屆三期末劫,天演淘汰,故降道以普救善男信女,凡有緣者,定能遇得,若遇而不求,得而不修,誠可惜也,故言切勿失去如此之良好機會也。 切要:切實重要也。

【意譯】 此段乃 院長大人慈悲說明:若不求道,則不能受到天道殊勝之好處;更引亞聖之言:「天下人民受着水淹的痛苦,若要援救,要用仁義的大道。」現今天降大道,因劫而降,恰好如孟子所言之意;而當前之浩劫,亦恰好是降道之時也。如是以證天道降世之意,與正及其時。故 院長大人深切的盼望着國內之善男信女,吾等之有緣善信,「求得聖道後,要學、修、行、了以至成道」,切勿失去如此之良好機會;故孟子有云:「雖有智慧,不如乘其勢。」這才是切實重要之事也!於此可見 院長大人之菩薩心懷,愛護眾生之懇切也。

【重點】 勿失萬載一時之良機。〔指天道乃非時不降,非人不傳,因天道普傳,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才一次,今時屆三期末劫,天演淘汰,故降道以普救善男信女,凡有緣者,定能遇得,若遇而不求,得而不修,誠可惜也!故言切勿失去如此之良好機會者也。〕

【分析】 本段乃以亞聖云:「天下溺,援之以道。」而證天道降世之意,與正及其時;故深望吾人「得而修之」,勿失萬載一時之良機,是為切要!。

【主題】 真假之樂。

【主旨】 求真樂。

【結論】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,故各家各教均以苦樂之理而接引之;如:儒之以論語學而篇第一章,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!」;佛之以四聖諦:「苦集滅道」;道之以太上感應篇: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」;耶、回之以「天堂地獄」。然眾生因迷而不辨真假之樂,以假作真,故天道首以「真假之樂」之論作為接引,令其辨明而求真樂者也。

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悟見天道網 網址:na.hpc.tw 微信ID:myoktw 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

GMT+8, 2024-11-28 07:29 , Processed in 0.083430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