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天古道網頁站 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 微信ID:myoktw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3157|回復: 0

燃登古佛親註金剛經真解

[複製鏈接]
345mp3 發表於 2013-11-10 11:43:5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古佛親註金剛經真解
 
然燈古佛親撰金剛經傳燈真解序

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地重開。是天地之大生死。即天地之大輪迴也。惟此金剛不壞之真炁。至清至虛。至神至靈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。無始無終。無古無今。未有天地。則先天地而存。既有天地。不隨天地而亡。而又極其正大光明。六通四闢。如琉璃寶燈。無微不燭。上徹九天。下透九幽。蕩蕩乎無可名。強名曰道。人身一小天地也。故凡得此道者。不但金剛不壞。且能晝夜長明。常住不夜之天。目視十萬八千里之遙。瞭如指掌。上看三十三天。日星不能爭其光。下看一十八重地獄。幽暗不能掩其形。且身中三百六十五段骨節。結成三百六十五度星光。

身中八萬四千毫毛孔竅。化為八萬四千神兵。其浩然真炁。自結一座洞天。自結一座靈山。於太清上清玉清之表。不為陰陽五行六氣之所拘束。儒之希聖希天者。固是如此。釋道之成仙成佛者。亦是如此。是故孔聖結一水晶集聖大洞天。釋迦結一琉璃極樂靈山大洞天。老子結一太清虛無大洞天。文昌結一無極總真大洞天。關帝結一神威統忠大洞天。其餘一切得道文儒。得道僧道。得道隱士。及一切得道忠孝神仙。

皆莫不各有一洞天。各有一靈山。凡億萬宗祖。歷劫生身父母。與一切內助眷屬。皆得團聚於洞天靈山之內。以永享億萬年家人父子之真樂焉。是以十二萬年天地死。而得道者獨生。天地混沌。而得道者獨光明。天地墮於輪迴。而得道者獨逍遙於無極宮中而壞無可壞。此固賴心燈普照。而生無量燭籠之光。實賴大道無形。而全我心靈犀之慧。是道也。在儒謂之中庸。在釋謂之寶珠。在道謂之大藥。其入門下手工夫。在儒則有忠恕。在釋則有慈悲。在道則有感應。其總括而筆之於書。以教天下萬世也。在儒則有周易。及大學中庸。在釋則有如此金剛經。

及華嚴楞嚴。在道則有黃庭。及道德參同。與一切丹經。其得此金剛不壞之真炁也。在儒則曰無聲無臭。至大至剛。在釋謂之法身。在道謂之嬰兒。而其成功之命名也。在儒則曰聖人。在釋道則曰仙佛。仙佛與聖人。一而二。二而一也。皆由腳踏實地。以行此大道也。三教皆由敦其君臣父子昆弟夫婦朋友之倫常。以立萬世名教綱常之準則。而同歸於天地位。萬物育。與天地參。是以吾門中。釋迦牟尼佛。生有八子。老子與諸仙。皆各有宗嗣。並未出家修行。至於今之僧道。特所設之方便法門耳。儒者能學孔聖。不必學仙佛。

而窮神達化。即是仙佛。釋道之所學。雖學仙佛。必無異於孔聖。方成正果。總之三教人等。欲修此金剛不壞之真炁。使天地壞時。而我之真炁不與之俱壞。務要窮理盡性。以至於命。欲窮理盡性。務要精研大學中庸與周易。及黃庭道德諸經。而此金剛經尤為窮理盡性之骨髓。夫窮理盡性。亦非難事。在儒不過曰存心養性。在釋則曰明心見性。在道則曰修心煉性。蓋人心原各有一盞心燈。即盡性至命之真種子。儒者能存心養性。則可以明明德。而心燈不滅。僧道能明心見性。修心煉性。則可以放大光明。而心燈長朗。

而其傳此心燈之法。與續此心燈之訣。無量度世佛。業已註明。有志者各宜潛心玩索。況此經不但度盡凡夫。凡一切幽魂滯魄。與一切邪魔妖怪。飛潛動植。皆可潛孚默化。而一齊普渡焉。人能日誦一遍。加以精心鑽研。可以超拔祖先。可以超昇神鬼。可以感化邪魔妖怪。以歸於正果。而一切胎卵濕化。罔不沾被於無涯。真是無量功德。既有功德。則凡欲盡性至命者。自有神靈為之護持。得遇聖師。而修成此金剛不壞之法身。法身既成。方算由格致誠正。以修了身。身既修。以之齊家。則萬禍雪消。千祥雲集。以之治國平天下。則釀為景星慶雲。和風甘雨。自有以消劫運於無窮。噫。儒者不解仙佛之真傳。每因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等語。便謂天地萬物。一切都不管。

祇管自家一箇心。豈知凡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。其心宜專精致一。是以或問周子曰。聖可學乎。應之曰。可。問有要乎。曰一為要。一者無欲也。無欲則靜虛動直。靜虛則明。明則通。動直則公。公則溥。明通公溥。庶矣乎。蓋人心當與太虛同體。方能虛靈不眛。是以周子又有云。心纔有所向便是欲。纔有所見便是妄。夫周子乃大宋承道統之人。是誠有見於心能專一。方能超凡入聖。以至於天地位。萬物育。與天地參也。然則所謂不管者。正其所管者大也。不然。不能明通公溥。便是己之心燈不明。心燈不明。必不能格致誠正以修身。不能修身。則志氣昏昧。安能齊家治國平天下。以救濟群生於苦海哉。甚矣。人之心燈。不可不常為添油。以緝熙於光明也。蓋日明於晝。月明於夜。惟燈則晝夜長明。是以此經名為金剛傳燈真解云。是為序。
大清嘉慶元年歲次丙辰臘月八日西方古洞然燈古佛序於傳燈閣

重刊金剛經真解

天地一道之所開闢也。古今一道之所流貫也。人物一道之所化生也。主之者上帝。繼之者聖賢。仙佛。闡明。而沾丐後世者。非經典不為功。慨自盡性之學。莫備於四書五經。至命之事。莫詳於易。易也者。一陰一陽。生天生地生人物者也。故河洛洩苞符之秘。羲文探乾坤之奧。周公作象。至聖作傳。吾儒希天之功。至矣盡矣。夫豈二氏所能依傍哉。乃嘗流覽仙史。玩閱丹經。不惟心性工夫。與儒典同條共貫。互相發明。而七返九還。命理實學。亦本周易。信乎太上之道。與羲文周孔之道。同出一源。不得以異端目之也。然道與儒。既無南轅北轍之分。而釋氏亘古及今。為之鼎峙。必有真焉。以彪炳宇宙。若但如緇流之打坐誦經。斯亦不足貴也已。

數年來博覽群書。間及釋典。其中若空五蘊。無四相。去三心。清淨六根。屏絕六塵。委婉陳辭。多方譬喻。噫。佛之明心見性。與儒之存心養性。道之修心煉性。不過功用不同。豈有二理哉。然未知其至命。果何如也。幸得金剛真解。註自古佛。言性而兼言命。言命而兼言性。性命機緘。顯露紙背。今而知所謂金者。乃河洛四九之金。產自先天。即易之乾金兌金是也。所謂剛者。其炁至堅。一得永得。天地壞時。此金不壞。即易之剛健是也。所謂經者非索諸文字。乃白虎首經。眾妙真經。即易之七日來復是也。

由是觀之。此解發千古未發之奇。傳三乘不傳之真。謂三教合為一教也可。謂三教之道。皆由常道以希至道也可。謂三教了道之神化。渾一太虛。反乎其極。而並無一道也可。友人輩。得觀此經真解。急謀重付剞劂。以公同好。邀序於予。予管窺蟊測。如井蛙語天。何敢貽大方之笑。但恐讀是經者。以唸誦了事。而失佛祖之苦衷。觀是解者以孤修強合。而昧佛法之真傳。故不揣固陋。姑妄言之。更冀文人學士。及黃冠羽流。慎勿堅僻成性。入主出奴。急求明師抉破內外陰陽。洞悉彼我性命。始信此經與丹經易理水乳交融的不二法門。由是積功累行。煉己持心以待天緣。何難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也哉。

 時
大清同治五年歲在丙寅純陽月上弦
 龍山居士敦五氏沐手敬跋

金剛經傳燈真解無量度世古佛著
古佛註經總詞
身披紫袈裟。腳踏紅蓮花。西天梵響振中華。吾道神通廣大。
法船原普渡。極樂真無涯。灑來舍利恒河沙。東土從今啟化。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
註 金即河洛四九之金。先天義炁也。剛者。其炁至剛。萬劫常存。十二萬年後。天地有壞。這箇不壞。故曰金剛。儒名浩然。道名金丹。一名水中金。蓋由先天六一水中。真陰真陽妙合而凝也。然有集義實功。躬行實事。故必敦篤倫常。勤修心性。無一毫人欲之私。與天地合德。入於無心成化之神妙。方能得此金剛不壞。而萬劫常存。邵子詩曰。無心心即是真心。心到無時沒處尋。若謂無心便無事。水中何故卻生金。是誠躬行實賤。親歷其境也。般。還也。左從舟。言欲返還水中金。如水上行舟。右從殳。無刀之兵器。後天乾象。

蓋水上行舟。事多危險。全賴乾之武猛。方能逆轉舵兒渡苦海以超彼岸也。若。順也。言順行直洩之真金。須逆回以還之也。故曰般若。丹經云。順為凡。逆為仙。只在中間顛倒顛。何為順逆。人之生也。自無而有。無極而太極。太極生兩儀。兩儀生四象。四象生八卦。八卦定吉凶。吉凶者。失得之象也。世人。慾動情勝。常把汞去投鉛。且於種子外百般剝喪。甘將生門易為鬼戶。是順則失其金剛真炁而凶。仙佛賢聖。清心寡慾。雖有生育。猶草木伐其枝葉。命根未傷。種子之餘。便扭轉天罡。使鉛來投汞。由八卦還四象。

四象還兩儀。兩儀還太極。太極仍還無極。是逆則得其金剛真炁而吉。此即儒之克己復禮。道之九轉大還也。波。苦海洪波。即白虎興波出洞房之意。又所謂虎躍龍騰風浪粗也。世人無降龍伏虎手段。良由愛河滾滾。釀成孽海茫茫。其濁浪風波。任你英雄豪傑。皆被沈溺。然苦海雖易溺人。而道岸原可同登。皆以道心化其人心。行此般若實功。向北海中用青龍寶劍。逆挽天河。牽那興波白虎。入我南溟。做個龍虎風雲會。覺凶險洪波裡。自有一隻法船。渡人無量。可從此希聖希天。則波中包羅有秘密天機也。故曰波羅密。羅者包羅萬象。如天羅天也。密。慎密。機事不密則害成也。經。即日用常經。所謂百姓日用不知也。人欲修成金剛不壞。則當以誠而入。以柔而用。以默而守。方能回向天兌宮。取被妙經。而至剛真金始得。蓋真金即在日用常經中也。咦。此經至寶家家有。無奈凡夫識不全。

法會因由分第一

  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國。與大比邱眾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。世尊食時。著衣持鉢。入舍衛大城。乞食於其城中。次第乞已。還至本處。飯食訖。收衣鉢。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

註 如。真如也。是對非言。如是者。如此則是。其餘皆非。掃盡三千六百旁門。劈開九十六種外道也。如字女居左。有女反作男之意。即八卦中兌卦也。兌居先天坎男位。內藏妙法蓮華經。即西天無字真經也。口居右。即向西天取經者。真陰真陽往來玄竅也。是字上從日從一。日屬離。一即坎中一陽。所謂太陽移在月明中也。下從人從卜。大哉聖人之道。待其人而後行。故聖神仙佛。日為天上卜選天材。欲以坎離正法度人。無如人不能自度也。咦。如是如是。實在如是。上天所秘者。實在如是。舉世難明者。實在如是。海誓山盟。

不敢輕洩者。實在如是。如來世尊。不過如是。孔聖老君。不過如是。大學中庸與周易奧妙。不過如是。道德黃庭與參同玄妙。不過如是。楞嚴華嚴與金剛神妙。不過如是。如是如是。實在如是。我者。真我也。聞者。耳在門中。必入此門。方得聞知也。一者。不二法門。儒者精一。道曰抱一。即世尊所謂惟此一事實。餘二即非真也。時者天機活潑。時行則行。時止則止也。佛。即心燈也。從人從弗。言欲成佛。不可有人心。純以道心為主也。人心偶動。燈即滅。道心常現燈長明。人能清欲寡欲。使心燈長明。便是明明德。

顧諟天之明命。學有緝熙于光明也。舍安宅也。衛正道也。國。身為邦國。即悟真所謂大小無傷兩國全也。佛在舍衛國。言心燈光明。常在居仁由義中。養成神完氣足。便是國富民安也。祇。地祇也。天曰神。地曰祇。祇樹者。地逢雷處見天根。即無根樹也。給交也。從絲從合。言陰陽和合纏綿也。孤。孤陰。獨。獨陽。孤陰不生。獨陽不育。有以給之。則孤者不孤。獨者不獨。園。花園也。天女散花之地。大比丘眾。尚未希天。邱。陵也。惟佛則日月也。無得而踰焉。千二百五十。蓋以天數二十五。重疊而滿。大衍數也。

示人每月當以地數三十。逆轉減去五數。辨別先庚後庚。好向西天取彼妙經也。曰眾曰人曰與俱。隱示金丹大道。人人有分也。爾時陰中真陽發動之時。即先庚後庚也。先庚係兩日半三十時。後庚亦兩日半三十時。先庚第一時為子。後庚第一時為午。此二時為合朔。氣交時也。先庚第十六時為卯。後庚第十六時為酉。此二時為既望。神交時也。但時係活的。須以前月符信為憑。毫髮差殊。不能成丹。周易以五十五考驗符信。是兩月少五日也。此數專以天數二十五探驗符信。配合地數。意隱在言外。是一月少五日也。此皆坤宮有氣無質之先天也。世尊。佛之別號。蓋出世之道。即在人間中。惟其以入世為出世。故能成佛。而尊貴無比。八月酉金正旺。攝取只在寸口間。所謂寸口乾坤都裝了也。

玩尊字形便見。食時。食先天炁時。即世尊所謂禪悅為食也。又即陰符所謂食其時。百骸理也。著衣所以護體。持鉢所以進食。人知固後天偽體。不知保先天真體。知養後天幻命。不知接先天元命。又此衣名為忍辱。相道行道時。知雄守雌。以柔剋剛。故宜忍辱。陰陽互根。合成一體。故宜和緩。且著衣者。又隱示以弗寬衣。弗解帶也。鉢者法器。平日藏器於身。待時而動。此際掌握陰陽。操縱由我。持鉢者。即陰符所謂宇宙在手也。又即丹經太極把柄也。且著衣持鉢更有二意。一以示人宜安服食之常。不必裝模做樣。辟穀絕粒也。一以示人要自己努力。各人穿衣各人暖。各人吃飯各人飽。他人不能代為穿吃也。所可憫者。世有以九琴九劍為傳道衣鉢。捏名創造。

曰開關劍。雌劍。雄劍。白虎劍。通天劍。飛翔劍。昆吾劍。閉幽劍。鎖關劍。三足琴。攀桂琴。玉屏琴。春花琴。泰卦琴。天梯琴。遮羞琴。臥雲琴。桃花琴。外有通關劍。無孔笛。龍衣式。種種名目。並舉八仙與諸仙手中物。以為證據。得者如獲至寶。雖遇名師。牢不可破。蓋人猶明珠。以私欲邪曲蔽之。如明珠裹以沙泥。尚易洗滌。以是似而非障之。猶明珠飾以金銀。最難解脫。豈知九琴九劍。示人行九轉工夫。劍者。慧劍神劍也。從僉。眾也。從刂。利刃也。言此劍眾人皆有。常人以此劍殺其身。聖人以此劍超其凡。琴者。調和之意。黃庭經云。琴心三疊舞胎仙。琴從二王。王者。心君也。二王者。行道時有心心相印口訣也。從今。是與今人心心相印。非與古人相印也。

若以金銀或木器製為琴劍。謂之衣鉢。其誣仙佛也實甚。況吾門教外別傳之旨。原是不二法門。三教同此道。即同此法。昔孔聖傳曾子。老子傳關尹。有何衣鉢。良以性與天道。非其人難聞。故丹經多譬語。如悟真云。先把乾坤為鼎器。純陽白句章云。絕不用器械。顛倒法乾坤。業已明說。奈何人多昧昧也。但傳道有三等。上等生知安行。中等學知利行。下等困知勉行。凡傳上等中等最簡要。所謂上德無為。不以察求也。傳下等。甚繁難。則有符籙符節為憑。始得洞悉大藥秘要。非忠孝廉節之士。積誠感格。天仙親授。不能得傳。得了符籙。方可行小周天。得了符節。方可行大周天。不然。縱遇名師。指明陰陽。只可服後天以延年。尚宜勤修功善。敬待天緣。若勉強行訣。

必有百般魔障以敗其道。故曰。若無功行難消受。動有群魔作障緣。惑於衣鉢者。應恍然悟矣。入舍衛大城。即深入乎仁義巢穴也。儒曰。仁義兼賅。道曰。金木交併。乞食。求先天炁也。即壇經所謂有情來下種。又即所謂往北接度也。於其城中者。此間有一條正大光明之路。不偏不倚也。次第乞已。即所謂二候採牟尼。四候有妙用。六候別神功也。始則乘彼真陽之動。進火採取。用真息往來。山澤通氣。或十息。數十息。以艮山形倒為準。即達摩折蘆渡江訣也。為一候。由是牟尼歸爐。綿綿若存。即世尊龍宮說法訣也。

為一候。是謂二候採牟尼。由是逆轉恒河。柔運遭溪。行世尊蘆芽穿膝訣。升上鷲嶺。盤旋須彌。行世尊鵲巢於頂訣。為一候。法雙目。塞息竅。降金橋。下重樓。往南華世界。入佛光寶殿。為一候。當得藥時。是德臨門。神稍馳則失。全憑救苦觀音。靜攝嚴密。屬卯沐浴。為一候。當合丹時。是刑臨門。神稍倦則丹散。全憑士德大王。鎮定安閒。屬酉沐浴。為一候。是謂四候有妙用。合前二候為六候。別神功者。子午卯酉。界限分別明晰也。細微竅妙。尚待口傳。飯食訖。收衣鉢。服食先天已畢。收歸黃庭神室。而安禪定也。洗足已。此時宜洗滌坤元。不必沾染。蓋足方向地。不曰坤而曰足者。又示火候足時。休再行火候以傷丹也。敷座而坐。兀坐靜養。所謂坐忘言。更待時。輻輳循環終復始也。

善現啟請分第二

  時長老須菩提。在大眾中。即從坐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應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善哉善哉。須菩提。如汝所說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世尊。願樂欲聞。


註 時。隨時也。長老。齒德出眾也。須菩提雖是請經弟子。亦是寓意。須字從彡。象精氣神自右還左也。從頁。頭也。象乾首之圓。又合之係婺女星名。天之少府。又須。需也。不特佛門所急需。亦道家儒家所急需也。菩提。樹名也。出麾伽陀國。其樹形方。象地道也。且月月開花。花極嚴肅。得服食法者。食之益人精神。不得其法者。食之立死。此吾門楞嚴華嚴所由作也。又菩。普。提。拔也。能證菩提果。便能普度群生。拔出苦海也。在大眾中。言道不遠人之意。即從座起。向蓮花臺而起也。偏袒右肩。示人不可左道惑眾。又要擔得起也。

右膝著地。示人於坤宮用工時。宜腳踏實地。又要放得下也。合掌。隱示二五之精。妙合而凝也。恭敬。宜嚴肅謹慎也。而白佛言。請佛口訣也。希有。世所罕有。蓋民可使由。不可使知。所謂知我者希。則我貴也。如來者。真陽有所從來。來從二人。又從木。即河洛三八之木。在五常屬仁。仁為心之德。所謂二人同心。其利斷金也。且一切眾生。皆係如來一脈發派。修道者必要見了如來。方為返本還元。何也。天地初開時。日月無光。人物難生。如來因放一道金光。遍照三千世界。諸佛諸仙隨放寶光。助如來舍利光。由是天地光明。人物始生。是眾生皆自如來而來。眾生既自如來而來。即眾生皆有如來光明之性。然眾生雖有如來之性。每因肆情縱慾。失其如來光明之性。於此而欲復其如來光明之性。不得不向西天兌宮取彼妙經。而如來光明之性始可復。蓋如來所居者兌卦。兌悅也。萬物皆以得兌而歡悅也。於五行為成器之金。

於四時為萬寶告成之秋。故為極樂世界。合八卦而論。老君屬乾。萬物之父。王母屬坤。萬物之母。孔聖屬坎。五行之首。萬物賴以潤澤。勞卦也。觀音屬離。萬物賴以普照。王少陽屬艮。艮為生門。又為鬼戶。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。東華大帝屬震。萬物所從出。一切神將與忠孝神仙屬巽。巽。入也。常入世以糾察善惡。其德大者。並鑒察仙佛與諸神。故難安閒。俱遜西天。蓋西天屬兌。猶未字處女。所以清淨無為。極樂無比也。然卦雖有八。實統體一太極。太極原無極。即八卦中宮也。證果卦位雖異。得果皆由於中。儒曰執中。道曰黃庭。釋曰淨土。凡向西天取經者。皆憑中宮立極。故曰中中復中。萬物從此出。直與上天通。中者虛無竅也。稍有嗜慾則閉。稍有放馳則散。收心不緊。不能活活潑潑。竅亦塞。蓋至清至虛。不染一塵也。此竅在人身中。前對臍。後對命門。不可以有心求。不可以無心取。

炁至乃現。機息仍滅。故曰此竅非凡竅。乾坤共合成。名為神炁穴。中有坎離精。天與地相去八萬四千里。心與腎相去八寸四分。中一寸二分。名方寸地。上至心三寸六分。下至腎三寸六分。即道心也。非血肉心可比。血肉心屬火。後天五行之一。何以能統先天五行。惟此道心。神妙無窮。雖僅方寸。其大無外。其小無內。放之則彌六合。卷之則退藏於密。人能常常存神於道心中。便如果之有仁。內含無限生意。論語云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。丹經云。行住坐臥。不離這箇。有了這箇。方可言那箇。那個這個。總須合成一個。造到如來之不生不滅。才算天地有壞。這箇不壞。然亦有了道不得見如來者。只知煉神還虛。不知煉虛合道。更有一層無上工夫。其浩然真炁。

雖已充塞兩間。填滿三千世界。得與諸仙聖真相見。未能充滿西天極樂世界。是我之真炁尚有缺陷。更要涵養神光。寂之又寂。寂無所寂。使身中九大竅之神光。與八萬四千小竅神光。一化成舍利光。如百千億萬杲日。光明無比。凡天地人物鬼神仙佛聖賢。一齊並現於我舍利光中。久之而億萬無量舍利光。與如來億萬無量舍利光合為一體。自從開闢與如來分別。今始見面。至此才算真正返本還元。但人欲見如來而如來仍在日用倫常中。修道者既獲執中心法。凡綱常倫紀。一一從中宮至誠做出。欲修如來法身。自有聖師傳度。即或未遇聖師而死。倫常果做到極處。必有仙佛。賜以神丹。攝魂魄於斗牛宮。仍然混合陰陽以了大道。成其金剛不壞。而萬劫長存。是生固得見如來。

死亦得見如來也。善護念諸菩薩。有微妙心印。使人妄念全消。同歸正念也。菩。普也。薩。濟也。不曰菩提。而曰菩薩者。佛法雖普度眾生。而波羅密妙經。家家皆有。薩字從草。花草之象。從阜。坤土之凸處。從產。所謂產在坤種在乾也。善付囑諸菩薩。聖聖相傳。有密諦口訣也。善男子善女人者。兩兩相對。蓋必性命雙修。不拘男女。始可成佛也。阿。護也。耨。即聖所謂芸田。人病舍其田。而芸人之田。阿耨。阿護其心。將己之心田。常常用耨功。使後天識神之妄念私慾念雜念。如耘苗然。根株漸漸拔盡。而老子所謂為道日損也。損之久。而先天真種自生。多羅。言耨功宜多方。大有包羅。三藐。即三田。何謂藐。茈草也。何以染紫。像丹田本色。三菩提。言阿耨多羅以修三田。三田皆可成菩提。三田。在佛門。一曰毘盧舍。次曰盧次那。三曰釋迦。在人為三元。在天為三清。然名雖有三。而實一氣相聯。

故曰一炁化三清。心者。天君也。乃一人身之主。發此菩提心者。便是道心矣。云何應住者。欲求其常應常靜也。云何降伏其心者。蓋欲求其心之降龍伏虎也。佛言善哉善哉者。蓋一陰一陽之謂道。繼之者為善。深嘉之也。須菩提者。呼其名以告之。正欲人人成佛。有發聾振聵之意。如汝所說云云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者。正為天下後世人說也。善男子善女人發此道心。應如是住。如是降伏者。當於真陽發動時住。於真陽發動時降伏也。蓋平日操存。雖極純熟。究未知臨時果能降伏否也。故必於此時能住能降伏。方算工夫也。唯然者。心領神會也。願樂欲聞者。願聞此性與天道也。

大乘正宗分第三

佛告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濕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無色。若有想。若無想。若非有想。非無想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。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。有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


註 佛告者。即告先天炁發生之候。有符節為印信也。須菩提。諸菩薩者。顯示以提攜普濟之意。後倣此。摩訶薩。何謂之摩。即易經剛柔相摩。樂記陰陽相摩之道也。訶。可言也。此道雖可明言以濟人。究竟有不可盡言者。故以訶字隱括之。以示可言而不可言之意。而其真正機關。亦不過於真陽發動時。能降伏其心而已。然此一陰一陽之道。無人不具。無物不有。故凡一切胎卵濕化之物類。與一切有色無色。有想無想。非有想。非無想。天上地下之人。我皆能令入無餘涅槃。而滅度之無餘。至極無加。

涅槃。不生不滅。又涅者。污染之意。言修道者難以在塵出塵。在慾出慾。苟非平日心性。煉得極清淨。極純熟。極虛靈。極鎮定。難以涅而不緇也。槃者。洗滌之物。言人在五濁世界中。當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也。故曰吾之修行。實於五濁世界中得之。非僅寂滅孤修也。滅度者。蓋五蘊界中。乃有輪迴之果。而一真體上。原無生滅之門。人能寂滅情緣。以修此大道。自能滅而不滅。將群生一齊度上大羅也。然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。而我心實無眾生滅度之心。何以故。蓋我心直與太虛同體。無一切人我眾生壽者相也。

凡心有此相者。其心即著於貪嗔癡愛。必不能盡性至命以成此大道。尚得謂之菩薩乎。無我相。窮理盡性。本來面目是虛空。不滅不生在此中。真我無形安有相。返觀照見主人翁。無聲無臭合中庸。性海澄清見道宗。不染一塵登極樂。蓮花世界住心胸。無人相。以至於命。色身至寶原無色。對坐忘形見性真。合彼虛空成一體。方知無主也無賓。人字陰陽混合成。像形會意兩邊撐。先天交媾本無質。元炁絪縕返太清。無眾生相。天地位。萬物育。普駕慈航度眾生。聖賢仙佛本同情。無心成化合天地。直上雲霄白玉京。慈雲法雨遍乾坤。沾被群生不見恩。悲憫常存心不動。閒臨止水悟淵深。無壽者相。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。長明不滅牟尼珠。明照諸天造化爐。倘執形駭留跡象。壽同天地一愚夫。延年住世千餘年。彭祖當年採後天。御女而亡天所譴。來生方悟有金仙。

妙行無住分第四

復次。須菩提。菩薩於法。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。不住於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東方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

註 復次者。言人當反復其道。非僅一二次畢功也。凡呼須菩提者。示人振頓精神之意。後倣此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者。此乃行道之要著。真如之密諦。此布施。乃法中之布施。非財中之布施。行此布施。即運汞迎鉛之意。平日固要認得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而此時更要萬慮皆空。一塵不染。方能成此大道。而享布施之福德。所謂不住色布施者此也。聲者。此時太音聲希。任他雷翻地震。我止穩守元神。寂然不動也。香者。此時萬有無一臭。任他生香活色。十分蕙濃。皆是凡境之假香。我止守我臟腑中五分真香。

方能向眾香國中去來。毫不動心也。味者。此時玄酒味淡。任他百般珍羞羅列。我止守我道味之淡。不羨世味之濃。方能成此大道。赴蟠桃大會。而享天廚仙脯也。觸者。任他魔障百般觸動。我心皆如如不動。方能斬退群魔。使魔化為護法之神。而終受魔王之保舉也。法者。用法而不可為法所拘也。如是方為不住聲音香味觸法布施。再言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。不住於相者。重言以叮嚀之。示人防危慮險。平日早將心性煉定。自然對景忘情也。何以故。若菩薩果能不住相布施。便能修成大道。歷萬劫以長存。超三界而無礙。

不為陰陽五行六氣之所拘束。其福德真不可思量也。然所謂不住相布施。福德無量者。亦自有心法。因又呼須菩提。曰。修道者以虛空為祖宗。彼東方虛空。無聲無臭。廣大無邊。有可思量否。須菩提直應之曰。不也。是不可思量也。不可思量。而福德方能歷劫不朽。而其無世尊。故又稱曰世尊。東南西北方。四維上下皆然。而須菩提亦重言直應以決之曰。修道者平日煉性。可不以虛空為祖宗。而甘於任相。以為天地不肖之子孫乎。噫。人不能盡其心。空其心。是著於有形有象之假合。而不知太虛非虛。太空非空之實相也。夫十二萬年。天地尚有壞期者。以其有形質也。惟此虛空之實相。為無極之真境。無可壞處。人果能以虛空為祖宗。煉此真心。同於虛空。自然不生不滅。而成其為金剛不壞之法身。故曰。天地壞時我不壞。佛因再呼須菩提。曰。無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蓋此福德。亦如虛空之無極無邊際也。且又呼須菩提曰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所謂不住之住。無定之定。但能如此修持。立地希聖希天。成仙成佛。別無他法也。

如理實見分第五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身相。即非身相。佛告須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
註 諸相俱不可著。而身相豈可著乎。蓋身相者。亦四大之假合。如來自有法身。謂之真相。佛故以此問之。示人不可認假以為真也。須菩提直決其不可以身相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。是不認假為真矣。佛又呼其名重告之曰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所謂假合也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蓋能窮理盡性。思索會悟。至此境界。則視極美極艷之女色。皆以彼身為暫時之虛妄視之。安能著相以動其心乎。噫。凡天下之有形有色者。雖堅如金銀銅鐵。終有壞時。所謂饒經千萬劫。終是落空亡也。況身之暫時妖艷。人可不看得空亡乎。既知其假。正好借假修真。人奈何欲動情勝。不以道心化其人心也。噫。人欲借假修真。非見諸相非相。斷難成佛。而得見如來之實相。佛不憚再三叮嚀。是望三教中之有志希聖希天。成仙成佛者。

正信希有分第六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。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當知是人。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。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。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悉知悉見。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無復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無法相。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若心取相。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。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。如來常說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說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應捨。何況非法。

註 須菩提白佛言者。恐人無實信之心。道法失傳也。再呼世尊者。人當著眼。其中寓意。前已註明。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者。正欲人人皆實信以成佛也。佛因告須菩提莫作是說者。益示人不必疑慮。心燈接續。代有傳人也。何也。道不絕於人間。天下不可歷一時無承接道統之人。如來滅後者。法身不壞。色身暫滅也。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。所謂心傳遙接也。諸惡莫作。便是持戒。眾善奉行。自能修福。於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者。知持戒有法。修福皆真。而勇猛精進以修之也。

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。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。蓋大道至尊至貴。百千萬劫難以遭遇。能生信心而勇猛精進以修之。便能萬劫長存。成其金剛不壞。於十二萬年後。天地重開重闢時。佛以大道助其開闢。所謂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也。噫。此善根如是其大。其種之也。豈容易乎。然不但持戒修行之人。福德甚大。即眾生中。聞是章句。間有一念生淨信者。便是道心發現。因呼須菩提。曰。眾生有此一念淨信者。便與如來之道心相合。而如來無不悉知悉見。是諸眾生。即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
何以故。是諸眾生已把色身看得虛假。直欲體道心以求法身。而此一念信心。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。無法相亦無非法相。由此擴充。不難修成佛果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其心若著於相。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而當墮落於苦海中。生生死死。百般苦惱。沈溺難返也。何以故。其心若著我人眾生壽者。雖有法亦必拘執而不能神明變化。勢必取非法者為法。則法皆非法矣。是故勤修道心者。固不應取法。亦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。如來常說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說法如筏喻者。法尚難捨。何況非法。噫。渡河須用筏。到岸便離船。

凡下學生淨信心者。務要將心田常時洒掃。久久純熟。自然與太虛一體。而法身可成矣。但凡生淨信心者。宜敬家中活佛。不必遠求西天。吾嘗言飯凡人百。不如飯一善人。飯善人千。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。飯持五戒者萬人。不如飯一須陀洹。飯須陀洹百萬。不如飯一斯陀含。飯斯陀含千萬。不如飯一阿那含。飯阿那含十億。不如飯一阿羅漢。飯阿羅漢十億。不如飯辟支佛一人。飯辟支佛百億。不如以三尊之教。度其一世二親。飯親千億。不如飯一學佛。蓋愿成佛欲濟眾生也。飯善人福最深重。何況自家淨信大道。早為將成。以度其二親與九祖乎。故凡人。事天地鬼神。不如事二親。二親最神。真是活佛。佛平日言辭親出家求道。人多錯解。蓋辭親者也。出就外傳。

誠求大道。即出必告。返必面之意。且即遊必有方之意。出家者。在家出家。善身在家中。而心不為家所累。實出乎家之外也。吾曾生八子。一名有意。二名善意。三名無量意。四名寶意。五名增意。六名除疑意。七名響意。八名法意。何嘗出家。至于今之僧道。特佛所設之方便法門耳。然既已出家。即當守清規以收放心。日將此經朝夕虔唸。求其超度父母。父母尚在者。求其康強壽考。唸經時。將父母祝畢。即祝一切幽魂滯魄。與一切姝魔邪魅。並一切飛潛動植之物。一齊度化。果能如此意持。不惟赦其前生罪過。並可為來世種一入道之根基。蓋佛門原未有一世修成者。是以須陀洹必七死七生。方得成羅漢果。斯陀含一上一還。始證羅漢果。惟阿那含壽終。靈魂上於九天。即得羅漢果。由羅漢果再修再煉。方得成佛。而今則不然。乃大道顯揚之會。汝等僧道。果能玩味吾之經典。依吾之所註行持。朝夕不懈。明心見性。又多積功行於人世。亦能一世修成。吾今統攝糾察功過者。三千餘人。時常巡遊。祇要汝等果能守清規。奮志苦修。誠求大道。而又功德過人者。吾即命人度其現在之身。給爾丹緣。立地成佛。是言也。為僧道勗。並為儒門之諸生勗也。汝等勿負吾之苦心。爾等眾生。亦當生淨信實心。毋生疑註。以修自家福德。

無得無說分第七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須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非法。非非法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聖賢。皆以無為法。而有差別。


註 因法相不可著之義。再呼須菩提曰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蓋大道無形。雖有所得。而實無所得。雖有所說法。而實無可說。實欲人之明心見性。不著於相也。須菩提直應之曰。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。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深解道之真體。無相可以執著也。昔有沙門問佛曰。以何緣得道。如何知宿命。佛應之曰。道無形相。空知無益。要當堅志篤行。譬如磨鏡。垢去明存。即自見形。斷慾守空。即見道真。而知宿命矣。聞者欣然以去。須菩提又言。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者。

蓋真空不空。大法忘法。空到妙處。法亦是空。法到妙時。空即是法。如月印萬川。處處皆圓。又何有定。又何可說。此又須菩提深知大道作用。雖係不二法門。而入道之基。在人自悟。故如來亦無定法可說。惟在因材而教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其不可取者。以其為非法也。其不可說者。以其為非非法也。非法則出大法之外。而為中下小乘。非非法則傳妙法之神。便為至尊無上。六通四闢。空空洞洞。無可捉摸。所以者何。一切希賢希聖者。皆以無為法。是豈果無法者。無如百姓日用不知耳。悲夫。大法自在眼前。真傳須由口授。所謂法從空處得。道自妙中來。玉女勤施藥。金夫可結胎者。此真法也。彼以無為法。遂致上乘下乘之有差別者。可不勉哉。

依法出生分第八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。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。乃至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其福勝彼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。所謂佛法者。即非佛法。


註 須菩提。於意云何者。此乃呼其名。以示用七寶布施者。福德固多。終不如以此經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解說。而修性分中之福德也。而須菩提答言甚多。亦非謂七寶布施無功也。特難得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為布施耳。然須菩提即轉言曰。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是所謂多者。究竟非多也。無論不能得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也。即能如願相償。亦不過布施之德而已。其福德雖多。與自家心性何與。吾嘗言何者為善。惟行道善。何者最大。惟志與道合始大。吾故曰。若有人於此經中。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其福勝彼布施也。四句偈。即無我人眾生壽相之四句。何以其福勝彼布施也。因呼須菩提以示之曰。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皆從此經出。噫。此經乃度人無量之真經也。人欲取此妙經。非受持四句偈。無由行其法。然所謂佛法者。即非佛法。全在自家認得一卷無字真經。而此無字真經。即是仙佛之階梯。人固要求口傳心授之法。而要非空得其法。便能了事。蓋真經有實事可憑。務要躬行實踐。非徒徒口說而已也。

一相無相分第九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須陀洹。能作是念。我得須陀洹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須陀洹。名為入流。而實無所入。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。是名須陀洹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斯陀含。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。名一往來。而實無往來。是名斯陀含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阿那含。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為不來。而實無不來。是故名阿那含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阿羅漢。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實無有法。名阿羅漢。世尊。若阿羅漢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世尊。佛說我得無諍三昧。人中最為第一。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。我若作是念。得阿羅漢道。世尊則不說須菩提。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。而名須菩提。是樂阿蘭那行。

註 此言修行者。當以無念為宗。在悟最上乘者。固當如是。而其修須陀洹。斯陀含。阿那含。阿羅漢者。亦不可有得果之念。方能證果也。蓋人懷愛欲之念。必不能見性。不能見性。即不能見道。不能見道。便與道相遠矣。佛因問須菩提曰。於意云何。初果之須陀洹。能作是念。我得須陀洹果不。須菩提直應之曰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須陀洹名為入流。而無所入。何以名為入流。而無所入。蓋最易惹人動念者。莫如六塵。而六塵之色聲香味觸法。皆緣人之有念而入。設須陀洹煉性時。若作一得果之念。則色聲香味觸法。皆得入於念慮之間。勢必墮入六塵魔障矣。尚能得果乎。故所謂須陀洹者。並此得須陀洹之念頭。亦當忘之。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。是名為須陀洹。何以謂之須陀洹。陀。沙沱也。初入道者。其精易走。其汞難定。稍有觸動。即如沙沱之易奔倒也。洹。泥洹。即涅槃也。蓋以沙陀而入於涅槃中。

容易潰散。難以返還也。故謂之須陀洹。以示初入道者。不可不自知警惕也。須者。言雖有此可需根基。猶如陶人制器。僅將泥坯做成。不但未經火工煆煉。並未將泥坯晒乾也。初入道門者。可不慄慄危懼。善為清心寡欲。以保真精乎。進此則為斯陀含。斯陀含者。名一往來。而實無往來。一往來。即靜坐孤修之收攝陽氣也。其法以陽氣發動時。用神光返照於黃庭。以收回之。其陽氣發動。勢將下墜。即往也。其陽氣收回。使墜者不墜。即來也。然雖有往來。而日月並未合明。非若性命雙修者。有日往月來之實功。故雖名一往來。而實無往來。含者前此如沙沱之易潰者。今已收攝而含容之。比須沱洹稍為較穩。故煉性時。亦不可存此得果之念。方能得斯沱含也。進此又為阿那含。

阿那含者。其精氣已守得定。但不能運汞迎鉛耳。阿者阿護也。那者彼家也。即坤宮也。含者。可以含容精氣。不使走泄。而莫由得彼真陽之來。故名為不來。然雖不能得彼之來。而溫溫文火。可以煖煥。亦可稍為添精補水。而實無不來也。然亦不可有得果之念。方能得阿那含也。進此便是阿羅漢。漢者。天漢。羅者。大羅也。斯時地下海水。直與天漢相通。大能包羅。方是大道之實功。佛故同須菩提曰。阿羅漢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否。道字從首。先天炁也。又從辵。乍行乍止之象。蓋修行至此。方離小乘而入大乘之門。而須菩提直應之曰。阿羅漢若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實足以敗道矣。須菩提又稱頌世尊者。蓋羅漢之果。與佛不遠也。即現身以說法。曰。佛說我得無諍三昧。人中最為第一。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蓋吾之許彼者。原以其無一毫念慮也。無諍者。口不妄言。所謂知者不言。言者不知也。

三昧二出中。皆由闇然日章之真火也。昧字左從日。平日走失之日精。已還於天地。右從未。未屬羊。乃兌宮也。言日精已得兌宮之月華也。至此方為日月合明。然雖日月已合明。惟自己一人獨知獨見。而他人究不能知不能見。三田皆如是。故曰三昧。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此時在慾出慾。不愧人間大丈夫。人世最為希有。故謂之第一阿羅漢。然行功之時。究未嘗有此羅漢果之念。若有此念。則易入貪嗔癡愛之魔。實足以敗道。安能得此羅漢果乎。須菩提自言。當日我若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而佛當日亦不稱許他。是樂阿蘭那行者也。阿蘭那行者。先天炁業已充足。猶採花者已得王者之香。可以游行自在也。人當初接命時。當出污泥而不染。其所採之花。若水中採蓮。須駕舟以採之。每多危險。故以蓮花比接命之始。而接命既成後。其所採之花。已歸于主人。猶蘭為花中之王。蘭生於幽谷。其採之也極平穩。而無危險。故以蘭花比接命之終。佛當日之稱許。須菩提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。是樂阿蘭那行。蓋須菩提得佛心傳口授。而彼當功行未圓時。毫無妄想行功之念。以自折其入道之福。是誠心樂道。勇往行道。而不敢躐等者。故曰是樂阿蘭那行。噫。今之一知半解者。便妄想天緣。急於行功。是誠自損其福德。自敗其道基也。可不悲哉。

莊嚴淨土分第十

佛告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昔在然燈佛所。於法有所得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在然燈佛所。於法實無所得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菩薩莊嚴佛土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是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須菩提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須彌山王。於意云何。是身為大不。須菩提言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。


註 得果之心。既不可有。修行者。可以一身清淨矣。然此心亦最難洗滌淨盡。吾因又告須菩提曰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在然燈佛所。於法有所得不。夫然燈佛。吾所受記之師。是應有所得矣。

而須菩提言實無所得。則得果之心。真一掃而空矣。吾師心性光明。如點然之琉璃寶燈。故曰然燈。但此性人人各具。即人人各有心燈。雖有傳燈之法。而究無可得之法。莊端莊嚴。威嚴。佛土。黃庭中之真土。言人修此真土。須要端莊其外。威嚴其中。乃能築就此基。而使之不壞。然此真土。乃無形之土。二五之精。妙合而凝。已雖莊嚴於外。要必使人之和悅相親。而土乃不潰。已雖威嚴其中。要必使人之柔順以從。而土乃不崩。莊嚴之中。仍具虛無混合之體。空靈活潑之機。是莊嚴而實非莊嚴。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皆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一念不起謂之清。靈台無物謂之淨。能生其清。能生其淨。自然不染六塵。可以莊嚴而非莊嚴矣。生。是自然發生之意。示以生清淨之法。每日間無論行住坐臥。常默太虛。清光明亮。凝神返照。存於黃庭。始則止存在內。久之則無內無外。無邊際。無方體。

自然心燈朗照。放大光明。而照徹三千大千世界矣。當其始。其內視也。如石火之點爍。其繼如電光之飛揚。行之久久。則有星光發現。又進之而周天之星光畢現。蓋天有三百六十五度。人有三百六十五段骨節。人能清心寡慾。積精累氣。而周身骨節之精氣。自凝結而成周天之星光。佛於臘月八日。覩明星而悟道者。此也。噫。清淨之心。時時生發。而乾之大生。坤之廣生者。即寓其中。無論靜專動直。靜翕動闢。皆可操縱由我矣。然人心之不能清淨者。皆緣六塵擾之也。而我能一念不起。靈臺無物。空空洞洞。

虛虛靈靈。即六塵中之第一色字。先已看得空。識得破。無所住於心。而聲與香味觸法。皆能無所住於心矣。夫住者。居住也。既曰住。則必有所依傍。而始能住。我心既已空洞無物。與太虛之清光明亮一般。而六塵之賊我害我者。從何處生根寄足。故凡修行者。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生其心者。即生其清淨之心也。清淨既生。則凡不清不淨之足以賊我害我者。無不一齊死。若是謂之六塵死。六塵既死。而一心之清淨愈生。清淨愈生。而乾之大生。與坤之廣生。直與吾之本命元神。合為一體。有不萬劫長存者乎。凡若此者。皆是修法身也。吾因呼須菩提曰。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。其身可算大否。須菩提直以為甚大。而以非身應之。所謂色身之虛妄也。夫須彌山為天下山中之王。亦可謂其大矣。而色身雖有如是之大。終是假合。法身則不然。其大足以包乎六合之外。其細足以透乎鍼鋒之微。步日月而無影。貫金石而無聲。是誠神化無方者。其視色身之大果何如也。

無為福勝分第十一

須菩提。如恒河中。所有沙數。如是沙等恒河。於意云何。是諸恒河沙。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甚多。世尊。但諸恒河尚多無數。何況其沙。須菩提。我今實言告汝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。三千大千世界。以用布施。得福多不。須菩提言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於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而此福德。勝前福德。


註 天下山之高。惟有須彌。而河之大。莫如恒河。恒河之廣。周四十里。其流之長可知矣。其中之沙。可謂極其多矣。而以一沙化成一恒河。一恒河各具此現在恒河之沙。其恒河已屬無量數。何論其沙。此中隱寓一化為萬。萬化為一之理。人能如此。精修法身。則百千萬億化身。一真之體仍然如此。而變化無窮。一恒河之沙。固不足以擬之。即恒河沙所化之恒河。眾恒河所具之恒河沙。亦不足以量之也。若不自修法身。即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七寶滿恒河沙。所化恒河沙之無數三千大千世界。以為修百千萬億化身者。一一布施。護法助道。終不若自家積德累功。於此經中受師傳。而行持四句等。為他人解說。其道德。更勝於七寶滿恒河沙。所化恒河沙之無數世界布施護法助道也。止修世間之福德。則非出世之福德。即以滿恒河沙所化之恒河沙數。七寶遍三千大千世界。以用布施。終屬有限之福德。吾之實言以告須菩提者。正望善男子善女人。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。並為他人說。度己度人。以修勝於恒河沙所化之恒河沙數福德。

尊重正教分第十二

復次須菩提。隨是說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皆應供養如佛塔廟。何況有人。盡能受持讀誦。須菩提。當知是人。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經典所在之處。即為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


註 復次者。玄之又玄。眾妙之門也。隨說是經。著手成春也。乃至四句偈等。於人我眾生壽者等相。一毫不著也。世間。住世之人也。天人。世外之人也。阿修羅。敗道之魔王也。魔王何以謂之阿修羅。蓋彼雖屬敗道之魔。而我之心性清淨。功行崇高。彼無從而敗之。則敗道之魔。反化為護法之神。故謂之阿修羅。言護持修行之人。而上大羅也。皆應供養。如佛塔廟者。所以尊經也。此經最神。全處固屬變化無窮。偏處亦是陰陽莫測。何況有人受持讀誦。囊括全經乎。受持則能拘魂執魄。魂之升而飛揚者。不使之飛。魄之降而墜下者。不使之墜。讀誦則能窮理盡性。理之玄妙難明者。能使之明。性之杳冥難見者。能使之見。而是人之所成就。真為第一希有之法也。不曰道。不曰福德。不曰功德。而曰法者。蓋此道雖無法可說。而口傳心授。要自有無法之法。前所謂非法非非法者此也。人能受持讀誦。吾乃鑒其精誠。未有不授以無法之法。而了此大道。以全其金剛不壞之法身也。何也。蓋此經雖是有文之經。而其中暗藏無字真經。故凡經典所在之處。即為佛之所在。而奉持讀誦之人。即是尊重弟子。與須菩提諸菩薩一般也。

如法受持分第十三

爾時須菩提。白佛言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云何奉持。佛告須菩提。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。以是名字。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佛說般若波羅密。即非般若波羅密。是名般若波羅密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所說法不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來無所說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三千大千世界。所有微塵是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諸微塵。如來說非微塵。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說三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復有人。於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其福甚多。


註 此爾時者。先天中之先天。發動於彼家也。須菩提知此時不可失。因請命於佛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云何奉持。蓋深知此經。為天上至寶。不可忽略錯過也。佛告之也。是經宜名金剛般若波羅。示人以顧名思義也。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。所謂如貓捕鼠。如兔見鷹。正在此時。何也。是經雖有般若波羅密之名。而卻是盡性至命之實事。故所說般若波羅密。卻非般若波羅密。特假借名之為般若波羅密耳。經既如此。試問如來有所說法否。而須菩提直以為無所說。何也。蓋說法。止說其盡性至命之虛理。不能說其盡性至命之實事。以此經乃天機密秘。苟非其人。不可得而聞也。蓋此經中藏有無字真經。欲聞此無字真經。必先割捨六塵。而六塵之在天地。

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中之微塵。遍滿世界。試問可謂多否。而須菩提直以為多。佛因告之曰。諸微塵固多。其體浮游無定。且微塵之遍滿世界。以其能著於世界之中。有所依附耳。豈知十二萬年。大劫到時。世界且壞。何論微塵。故如來以諸微塵。皆算不得微塵。故強名之曰微塵。如來以諸世界。皆算不得世界。故強名之曰世界。人能窮理至此。則萬有皆空。何有於世界。何有於世界之微塵。而又何有於吾心之六塵。塵心既無。而又何有於人我眾生壽者之相。若著於相。試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。夫三十二相。在世人看來。亦可謂之福德相矣。究竟可算得實相否。而須菩提直應之曰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三十二相。即是假合之非相。故強名之曰三十二相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不知精修實相。徒以恒河沙數捨身授命。以佈施之。其獲福非不多也。總不若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度己度人。其獲福尤多。

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
爾時須菩提。聞說是經。深解義趣。涕淚悲泣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。我從昔來所得慧眼。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世尊。若復有人。得聞是經。信心清淨。即生實相。當知是人。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。是實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世尊。我今得聞如是經典。信解受持。不足為難。若當來世後五百歲。其有眾生得聞是經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即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。此人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即是非相。

何以故。離一切諸相。即名諸佛。佛告須菩提。如是如是。若復有人得聞是經。不驚不怖不畏。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如來說第一波羅密。即非第一波羅密。是名第一波羅密。須菩提。忍辱波羅密。如來說。非忍辱波羅密。是名忍辱波羅密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。我於爾時。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何以故。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。若有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應生嗔恨。須菩提。又念過去於五百世。作忍辱仙人。於爾所世。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是故須菩提。菩薩應離一切相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。

即為非住。是故佛說菩薩心。不應住色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。為利益一切眾生。故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一切諸相。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眾生。即非眾生。須菩提。如來是真語者。實語者。如語者。不誑語者。不異語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所得法。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。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。如人入暗。即無所見。若菩薩心不住法。而行布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見種種色。須菩提。當來之世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能於此經受持讀誦。即為如來。以佛智慧。悉知是人。悉見是人。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

註 再言爾時者。示人鄭重也。須菩提聞說是經。深解義趣。斯時乃打破千古疑團。獨堅一念淨信。而環顧群生沈淪苦海。生生死死。無有了期。不禁涕泗滂沱。淚如雨下。而向佛言。真是希有世尊。說如此甚深經典。弟子自從學道以來。已開智慧。已有慧眼。究竟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今既聞之。固能修成金剛不壞之法身。而世人倘有得聞是經。能信心清淨。即生實相。有不脫離苦海。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乎。然雖生實相。實與太虛同體。則實而仍虛。惟其至虛。便虛而不虛。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須菩提。又以我一時得聞如是經典。

固易信解受持。而來世五百歲後之眾生。能聞是經。是人即為第一希有。是誠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也。何以是人。即為第一希有。此人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。是知諸相皆假。而為非相矣。能待諸相看得假。便能借假修真而成仙成佛。須菩提業已見及於此。佛因迎機以示之曰。如是如是。若復有人得聞是經。不驚不怖不畏。便是決烈漢。便是大丈夫。而是人豈不甚為希有乎。夫此經乃日用之常道。聞者何以多驚。蓋眾人皆知有死。而不知於死中求生。此經乃長生不老之經。得之者便能不生不滅。故聞者多驚。而何以多怖多畏。蓋此事雖是常道。實屬中庸。非不可能。是以夫婦之愚不肖。可以與知與能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不知不能。是以黃帝必問於廣成。孔聖必問於老子。

皆求此妙竅之無字真經也。而此無字真經。雖已聞知。而未能窮理盡性。亦斷不能行持。若強為行之。則欲保性命。而反有性命之憂。其凶險有不可勝言者。是以凡夫聞之。鮮不畏怖也。何以故。行持此經。原在苦海之洪波中取寶。其包羅最為秘密。故謂之第一波羅密。然所謂第一波羅密者。非真是海中之波羅密。乃人身無聞無見之波羅密也。故如來說第一波羅密。即非第一波羅密。是名為第一波羅密。且行持此經者。知其雄。當守其雌。妙在以柔剋剛。故為忍辱波羅密。而此忍辱。又非尋常外面著想之忍辱。乃爾室漏中。

不覩不聞之忍辱。故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。是名忍辱波羅密。何以故。此事毫不可著於跡相。非大英雄大豪傑難以行持。如我昔為歌利王。割截身體。歌者極樂國。即舍衛大城中乞食處也。利者。慧劍鋒利也。王者心君也。割截身體者。大藥薰蒸。換骨脫胎也。此時渾身如刀割相似。故謂割截身體。節節支解也。此時渾身如炒豆爆作也。任你十分大英雄大豪傑。到此時亦鮮有主張。我於此時毫無嗔恨。以其我平日原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也。蓋稍生嗔恨。則元神即從此潰散。而性命亦丟矣。噫。所謂這回大死今方活者此也。可知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工夫。乃徹始徹終之第一喫緊。而此時更為喫緊也。我之了道如此。又念過去五百世後。凡作忍仙人。皆當如是。不著跡相以修。

是故凡欲為須菩提。又諸菩薩者。皆應離一切相。發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。第一不應住色生心。所謂忍色以固陽關也。不應住香味觸法生心者。斬絕群魔也。應生無所住心者。所謂心死神活也。蓋人心有住。則有一分後天。而先天即無可住之地矣。是故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方能招攝先天之炁。然菩薩所以修持而先度己者。正欲廣濟眾生也。凡為利益一切眾生。故皆應如是不住色布施。故如來說一切諸相。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眾生。即非眾生。何也。以其為假合之虛妄也。佛因呼須菩提曰。如來所說是真實之語。如心之語。

不欺誑之語。不怪異之語。知此。方知如來所得之法。無實無虛。蓋以非法非非法。修成法身。聚則成形。散則為氣。放之則彌六合。卷之則退藏於密。不可謂之實。不可謂之虛。虛而不虛。實而不實。實實虛虛。虛虛實實。變化難測。須菩提。當知菩薩心住於法。而行布施。如入闇室。一無所見。反此。便如人有目。光明四照。種種色皆見也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受持讀誦。而一念之道心。便入於如來之慧眼。悉知悉見。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特患有著相而不化其人心。以純乎道心耳。

持經功德分第十五

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後日分。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無量。百千萬億劫。以身布施。若復有人。聞此經典。信心不疑。其福勝彼。何況書寫。受持。讀誦。為人解說。須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經有不可思議。不可稱量。無邊功德。如來為發大乘者說。為發最上乘者說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。廣為人說。如來悉知是人。悉見是人。皆能成就不可思量。不可稱。無有邊。不可思議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樂小法者。著我見。人見。眾生見。壽者見。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。為人解說。須菩提。在在處處。若有此經。一切世間。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。當知此處。即是為塔。皆應恭敬。作禮。圍繞以諸華香。而散其處。


註 前言七寶滿世界。與恒河沙數世界。與恒河沙數等身命布施。猶未推到極處。此言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等身布施。無量百千萬億劫。可謂推其極矣。蓋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。是泛泛布施。救難濟急之類是也。以其寶滿恒河沙數。以三千大千世界布施。是切要布施。疏財仗義之外護也。十三分言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乃同心壹志之人。神氣相交。以為布施。更覺切要。即內伴侶也。此分言初中後。更加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。初日分。煉精化氣之功也。中日分。煉氣化神之功也。後日分。煉神還虛之功也。等身布施。即兩體對坐。

二景現前時。行波羅密功之實事也。剛人行波羅密之功。則賴柔人等身布施。柔人行波羅密之功。則賴剛人等身布施。等。平等之人也。身。平等之色身也。布施者。鉛投汞合。兩兩相濟也。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。以身布施。助人成道。其福德原無量也。但助人成道。固是美事。自己修成更為美事。故有善男子善女人。無量百千萬億劫。等身布施。以助人成道。終不若聞此波羅密之經典。信心而不悖逆。性命雙修以了大道。其福德勝彼之等身布施。無量百千萬億劫也。信心者。冥冥中有信得之最真。而心無狐疑也。不逆者。不敢悖逆師傳也。寫書者。道成後將所得筆之於書。以傳此妙經也。書寫受持讀誦。為他人說者。書寫平日所受於師。以為行持讀誦者。為修士講解詳說也。再呼須菩提。以要言之者。示授受之際。雖宜解說。但宜要言不煩也。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。無邊功德者。要言不煩之中。度人無量也。是經之傳。

於如來。而如來何以說此波羅妙經哉。著為發大乘與最上乘者說。故天人神鬼。飛潛動植。一齊普度。人能受持讀誦。為人解說。是與大乘與最上乘之法自任。便與如來合為一人。而如來有不悉知悉見者乎。何為大乘。大者。九轉大還丹也。即易經六十四卦之全功。乘。即乾卦時乘六龍之意。蓋乘者騎也。即行波羅密功時。用易卦震兌坎離之交也。而交時之坎兌。有似乘龍之象。故謂之乘。大乘者。包上乘最上乘。而名之也。蓋佛法有五乘。初曰下乘。次曰。小乘。次曰。中乘。次曰上乘。次曰最上乘。猶仙之有品也。上乘者上於中乘也。中乘者行波羅密功。至中乘而止。未至於上乘也。上乘則做完波羅密之功。六十四卦火候已畢。不用乘龍之功。止行河圖五行。生剋之自然造化也。惟其無乘。故名上乘。最上乘者。乃大易雜卦傳之工夫。即行波羅密。煉成金剛不壞。用敷座之功。使之形神俱妙。打破虛空也。

小乘者。小於中乘也。下乘者。下於中乘也。只行潛龍之功。皆未得乘龍之法也。既未得乘龍之法。而亦以乘名之者。以孤修即種雙修之根也。然人多因循。不能勇猛精進。難於臻於大乘與最上乘。惟此經則專為發大乘願力者說。與最上乘者說。故凡受持讀誦。廣為人說者。便成就不可稱量思議。無有邊際功德。即為荷擔如來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此豈樂下乘小乘中乘之小法者哉。若樂小法者。便著我人眾生壽者之見。即於此經不能聽受為人解說也。是以此經流傳人間。在在處處。凡有此經者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皆應供養。而此經在處。即是玲瓏寶塔。皆應恭敬作禮圍繞。並諸華香而散其處。諸華香。即妙法蓮華經之香花也。華。一人辦心。諸天辦供。一切因緣。莫非天授。無如世之修行者。不能明心見性。而著於我人眾生壽者之相。雖有鮮花妙鼎。亦必至於爐殘鼎敗。而一切天人阿修羅。不惟不為辦供。並多設魔障以敗之矣。

能淨業障分第十六

復次。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受持讀誦此經。若為人輕賤。是人先世罪業。應墮惡道。以今世人輕賤故。先世罪業。即為消滅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。於然燈佛前。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。悉皆供養承事。無空過者。若復有人。於後末世。能受持讀誦此經。所得功德。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萬億分。乃至算數譬喻。所不能及。須菩提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於後末世。有受持讀誦此經。所得功德。我若具說者。或有人聞。心即狂亂。狐疑不信。須菩提。當知是經義。不可思義。果報亦不可思議。


註 復次。即大洞經所謂千和萬合。自然成真之意也。但世衰道微。而善男子善女人。受持讀誦此經。多為人所輕賤。然所以惹人輕賤者。必是人前世罪業。應墮惡道。今受此輕賤。宿世罪業。便從此消滅。罪業既消。而功行漸深。何難得菩提之果。切莫以世人輕賤之故。便生恨悔心也。即如佛往日。曾經無量阿僧祇劫之苦。於我授說之師。然燈佛前。得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。悉皆供養承事。無空過者。八百四千萬億者。喻易道之逆數。那由他諸佛者。喻彼家真炁之光明。悉皆供養承事者。蓋彼時功行未圓。不敢行波羅密之功。

以採大藥。無空過者。惟煉性功而已。若復有人於後末世。能受持讀誦。以至於明心見性。以行波羅密之功。則較我前日供養諸佛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萬億分。並至算數。譬喻所不能及。蓋非知之艱。行之維艱。聞道者虛得其訣。不如行道者實踐其功。相去何啻天淵也。但以此經秘密。礙難下辭。是以善男子善女人。於後末世。有受持讀誦此經。而功德誠難具說。我若一一具說。而聞者之心。反多狂亂。或狐疑不信。狂亂者。肆情縱欲。不知淫辭之所陷也。是誠地獄種子。狐疑不信者。招搖誹謗。實為大道之賊。吾因呼須菩提以警後世曰。是經義趣深蘊。不可思議。而果報亦安可思議哉。

究竟無我分第十七

爾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應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佛告須菩提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當生如是心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。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于然燈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佛于然燈佛所。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佛言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若有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然燈佛。即不與我授記。汝於來世。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以實無有法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然燈佛。與我授記。作是言。汝於來世。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何以故。如來者。即諸法如義。若有人言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。皆是佛法。須菩提。所言一切法者。即非一切法。是故名一切法。須菩提。譬如人身長大。須菩提言。世尊。如來說人身長大。即為非大身。是名大身。須菩提。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。即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一切法。無我。無人。無眾生。無壽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作是言。我當莊嚴佛土。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須菩提。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。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

註 此邇時者。乃龍女獻牟尼寶珠之時也。道家以此時為得玄珠。自須菩提以下。至實無有法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句。與第三分語意略同。但第三分言人當發普渡群生之心。而此分並前此發普渡群生之心。亦當渾化而忘之也。初入道者。以發大誓願之心。自為策勵。而工夫至此。凡一切平日發大誓願之心。皆以為性分內之事。直視為固有。而絲毫不留芥蒂焉。自如來於然燈佛所至無實無虛。與第七分十四分語意略同。但七分言無有定法。尚有法在。是法尚未空也。此言實無有法。而萬法皆空矣。十四分不著四相。專指布施忍辱說。此則無所不包也。自是。故如來說一切法。至末句真是菩薩。與第十分相似。但十分中非大莊嚴非大身等語。尚是虛論其理。此則通達無我法。

便真是菩薩。不難立地成佛。並舉其功效也。爾時龍女敬獻牟尼寶珠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菩提心。云何應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云云者。蓋欲叩其此時之性功。與前之性功有略同否也。佛告之曰。命功乃一時返還之事。而性功乃徹始徹終之事。且此時之性功。比前更宜入於純粹也。凡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當生如是心。言當生其道心。活活潑潑。空空洞洞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。而無有一眾生。實為我滅度之心。何以故。蓋其心稍有芥蒂。前此雖不著於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。而今未入於神化也。所以者何。蓋滅度一切眾生。原係性分固有之事。並非因有成法可學。陳跡可踐一而始發此三藐三菩提之心也。試問須菩提如來於燃燈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。而須菩提直以為無。吾乃深美之曰。如是如是。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若果有法可得。而燃燈佛即應授我以成佛之法。令我立地成佛。必不至授我以記曰。汝於來世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來世者。三十年也。釋者解也。解脫一切塵緣也。迦者增長也。蓋道高一尺。魔高一丈。而魔障每隨大道以增長。非有大功行不能解脫。而使群魔為之護衛也。牟尼者。即龍女所獻之寶珠也。蓋必得此寶珠。方算大丈夫之功成名遂也。燃燈佛與佛記如此。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。夫記乃傳燈之心印。成佛之口訣。既授之。而必約以三十年之後。可知全憑自家。努力功圓行滿。方敢遵行所授之記。噫。實覺無有法可得也。然以為無法。而又授我以記。則其法似為實。既授我以記。而必限以三十年之後。則其法似又屬虛。噫。此其機關。正要自家參詳。自家勇猛。蓋其法乃是無實無虛。故無有法可得也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。皆是成佛之法。然所言一切法者。究非成佛之法。

欲證菩提果者。慎勿以得法為可恃也。請問須菩提。名一切法者。譬如人身長大。其身可恃否。須菩提則曰。如來說人身長大。即為非大身。故強名曰大身。吾因呼須菩提曰。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。即不名菩薩。蓋言者心之聲。有是言。必有是心。故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菩薩之證果。實無因有成法。而始發此願力。此所以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一切法。皆是無人我眾生壽者之法。吾又呼須菩提曰。若菩薩作是言。我當莊嚴佛土。是即不能離相以度眾生。亦不可名為菩薩。何以故。菩薩以大道度人。並菩薩之心俱忘。何有於外相之莊嚴。若菩薩通達此無我法。方算真是菩薩也。

一體同觀分第十八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肉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肉眼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如來有天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天眼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如來有慧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慧眼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如來有法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法眼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如來有佛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佛眼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如恒河中所有沙。佛說是沙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說是沙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是一恒河中所有沙。有如是沙等恒河。是諸恒河所有沙數。佛世界如是寍為多不。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須菩提。爾所國土中。所有眾生。若干種心。如來悉知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心。皆為非心。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



註 既得無我法之後。已證實相。非寂然無覺照也。有覺照。則真空不空。自有實見可憑。因問須菩提。如來有肉眼不。肉眼者。照徹眾生形色也。且問有天眼不。天眼者。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也。且問有慧眼不。慧眼者。返觀內照。常如琉璃世界。真性無一毫瑕疵也。且問有法眼不。法眼者。以大乘之法。最上乘之法。普度群生。而又萬法皆空也。且問有佛眼不。佛眼者。上照三十三天現百寶之祥光。下照一十八重地獄。破九幽之黑暗也。而須菩提俱以為有。佛說有此五眼。則清虛光明之氣。徹上徹下。所謂浩然之氣。塞乎天地之間也。天下無處不有清虛光明之氣。即無處不有佛。天下無人不具清虛光明之性。即無人不有佛。而天下一切眾生之心。稍有妄心。如來豈不能悉知乎。

試問須菩提。恒河中之沙。佛說是沙不。須菩提說是沙。而以一沙化作一恒河。一恒河仍具此恒河之沙數。而以此恒河沙之恒河沙數。一一化作一佛世界。佛世界如此恒河沙數。其世界可算多不。而須菩提直以為多。佛因告須菩提曰。爾所國土中。若此恒河沙數之佛世界。所有一切眾生若干種種妄心。如來悉知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。是強名為心。所以然者何。蓋人不可有過去之繫憶心。不可有現在之游移心。不可有未來之期冀心。此三種心。皆是妄心。不可以入道。夫一切妄心。佛既能知。爾等一切真心。佛豈不能知乎。故爾等凡有一分真實無妄。佛即與爾一分性分之福德。凡有一分虛假矯飾。佛即減爾一分世分之福祿。爾等一切儒生與一切僧道。各宜勉之。

法界通化分第十九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。得福甚多。須菩提。若福德有實。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。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註 凡一切妄心。既不可有。蓋妄心不但不可以入道。即以之修布施之福德。亦不可有妄心。有妄心則預為希冀福德。是布施先著於相。其得福德也。終覺有限。試問須菩提。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多否。須菩提以為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。佛因告之曰。但布施時。不可著於相。而以己之福德為實。若自以為實。而修福德。如來即不說得福德多也。惟修行者雖廣施陰德。遍滿人間。毫無希冀福德之志。是以福德為無也。故如來說得福德多。此與第八分略同。但第八分言七寶布施。不若持經。是望人入道。不可專以布施為福德。遂不修性命。非不用布施也。此言七寶布施。稍著于相。福德有限。是言人之入道。更要保守平日不著相之心性。以行布施。方可授仙職而成佛果。以享無量福德。甚矣。性功真是徹始徹終之事也。無忽無忽。

離色離相分第二十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諸相具足。


註 布施以修福德。既無妄心。而自家之身相。豈猶不能看得空乎。試問須菩提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。具足色身如三十二相。毫無欠缺之類。然雖具足。究係色身見也。而須菩提直以為不可見。蓋知具足色身。終是落空亡也。且問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。具足諸相。能飛行變化。地仙之類。佛之羅漢果是也。而須菩提直以為不可見。蓋知具足諸相。未能煉神還虛。即不能打破虛空與太虛同體也。此與第五分十三分略同。但五分。言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是欲人即有相之色身。以修無相之法身。此言具足色身。是欲人即延年住世之色身。以見無極虛空之法身。十三分。言三十二相。終是假合。以此見如來。不如持經以修心性。是引人以修心性。此言三十二相。固是假合。即具足如羅漢果之飛行變化。亦未必真實。是望修最上一乘之法身也。辭同而意究不同。


說所說分第二十一

須菩提。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。即為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。說法者。無法可說。是名說法。爾時慧命須菩提。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於未來世。聞說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須菩提。彼非眾生。非不眾生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眾生眾生者。如來說非眾生。是名眾生。


註 既不可以色身諸相見如來。又恐人以為為他人說法。遂足以見如來。佛因呼須菩提以示之曰。勿作是念。如來有所說法。何以故。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。即為謗佛。是不能解佛所說之義趣深蘊也。蓋雖有所說法。實無法可說。因強名為說法。何也。說法者。只可說其糟粕。而成佛之真諦。實在自家心性。爾時慧命須菩提。因問未來眾生生信心否。此爾時者。度同類以報德之時也。謂之慧命須菩提者。此時一齊開以大智慧。使之同居洞天福地。不以眾生視之也。佛又示須菩提曰。彼雖眾生。而實各有佛性。彼實非眾生也。然困而不學。終失其佛性之真。又不可謂彼非眾生也。何以故。眾生眾生者。如來說非眾生。強名為眾生而已。蓋眾生一念淨信。而佛性即現。果能從此擴充。勤修心性。則眾生即是如來。尚得謂之眾生乎。是眾生之為眾生。實眾生之自限於眾生。是以生生死死。死死生生。受盡無量苦惱。而如來時時接引眾生。何嘗以眾生視眾生乎。


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

須菩提。白佛言。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無所得耶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註 須菩提深解無法可說之義。因白佛言。佛之證果。不為法所拘。為無所得耶。此乃悟後信辭。非疑辭也。無者。安靜虛無也。即行波羅密功時。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之真境。造到極處也。凡行功時。能安靜虛無。方得先天之元炁。不然。只可得後天之穀氣。故曰。此事乃安靜虛無之道。並非提吸採戰之術。凡住意方所。用力採取。是送性命。而非修性命也。佛言如是者。此言必待先天中之先天發動於兌宮。方是我心虛無所得之時也。重言如是者。此是大周天移爐換鼎之實功也。再呼須菩提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者。蓋性乃無中之真有。命乃有中之真無。性命雙修。無與有方合而為一。少者。即八卦中之艮為少男。兌為少女。無有之上加一至字。言無與有合一之功。造到極處。則我與同類之人。皆能返老還童。超出三界之外。而如來之正法始得。法字左從水。右從去。示人只可得先天無形之氣。不可得後天有形之精。全經法字皆作如是觀。彼名為證果者。亦如是而已矣。

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

復次須菩提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無我。無人。無眾生。無壽者。修一切善法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所言善法者。如來說即非善法。是名善法。


註 復次。此復次。乃證果列仙班之位次也。吾既示須菩提。以無有少法可得。但此時位登大羅。道高德重。而稍有人己高下之見。則虛空之中。不能駐足。勢必仍將墮落於凡塵。而與眾生同受苦惱也。因示須菩提曰。是法平等。上天陪得玉帝。下地陪得乞兒。一切胎卵濕化。皆有佛性。無有高下之分。是以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仍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相。代天宣化。以修一切善法。善法。即如來之正法。不曰正法。而曰善法者。善。即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。繼之者善也之意。善字上從羊。即兌宮月華也。中從廿。即河圖中宮之十五。與洛書中宮之五合而為廿也。下從口。即河洛相交時。口對口。竅對竅也。以修一切善法者。用自修度己之功。度盡一切凡夫也。然所謂善法者。亦不過借此以度眾生。而我心常合於虛空之無聲無臭。究竟無一善法住於心中。以我之心性。已歸於萬有皆空。且空無所空也。故如來說一切善法。即非一切善法。是名善法。

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

須菩提。若三千大千世界中。所有諸須彌山王。如是等七寶聚。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為他人說。於前福德百份不及一。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。譬喻所不能及。

註 真實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實緣修一切善法。而善法之修。莫大於以此般若波羅密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他人說。使之同歸正果。佛因示須菩提曰。若三千大千世界中。所有諸須彌山王之高。夫須彌山為天下諸山之王。其高大莫可比倫也。設使此山化為三千大千世界之多。有人聚高大之七寶。與須彌山王之高相等。且高大之數。其多與三千大千相等。持此以用布施。其福德之高大應無量也。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羅密之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誦讀為他人說。於前布施之福德。百分不及一。百千萬億分並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尤為無量福德也。蓋入世之福德。終有盡期。而出世之福德。究無盡時。是所望於受持解說者。此分與八分十一分十九分相似。而意究迴別。蓋八分言聚寶布施。不如持說此經。是以持說為重。此言福德無量。是以福德為重。第十一分以恒河沙數喻言福德之甚多。此以須彌山極贊福德之極大。十九分重在自家以福德為無。而視福德為假。此言福德極大。重在人之受持誦讀為他人解說。其意絲毫不與前意重複。人當熟玩之。

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渡眾生。須菩提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實無有眾生如來渡者。若有眾生如來渡者。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。須菩提。如來說。有我者即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須菩提。凡夫者。如來說即非凡夫。是名凡夫。


註 持說之福德。極其高大。而此經之功德。真無量也。何也。以其能度一切眾生也。然此經雖能度一切眾生。要皆眾生之自度。而與如來毫不相涉也。佛因呼須菩提曰。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度一切眾生。須菩提。萬不可作是念也。何以故。如來不過示以日用之常道。而眾生依日用之常道以修之。便能人人成佛。實屬眾生之自度。無有一眾生為如來度者。若有一眾生非自度。而為如來所度。是如來仍有我人眾生壽者相。如來之度人。如天之因材而篤。實無心而成化也。其栽培傾覆。皆眾生之自栽自培。自傾自覆。辟如時雨之潤物。朽腐者沾之。反并其朽腐。滋榮者受之。愈增其滋榮。而造化何容心焉。知造化便知如來矣。此如來之所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也。如來既無四者之相。而間或自說有我者。當知如來說有我。因指示凡夫而強說有我。以與凡夫相對耳。故如來有我者。即非有我。而凡夫不知。遂以為如來有我也。然佛有佛之佛性。而凡夫亦有凡夫之佛性。故如來說凡夫者。即非凡夫。是名為凡夫。誰謂凡夫不可以成佛哉。

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

須菩提於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。須菩提言如是如是。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佛言。須菩提。若以三十二相。觀如來者。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須菩提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爾時世尊而說偈言。
若以色見我。  以音聲求我。
是人行邪道。  不能見如來。


註 佛與凡夫之性。既無聖凡之分。可知重在法身之真性。不在色相之假合矣。佛因呼須菩提曰。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。而須菩提以佛性既與凡夫相同。而其身相應亦與之相同。遂疑而答曰如是如是。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佛因示之曰。汝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是取其色身莊嚴也。若止論色身莊嚴。則莫如轉輪聖王之色身矣。轉輪聖王。管四生六道之聖王也。如地藏王之類。彼之色身極其莊嚴。應與佛之長居西方。字極樂於靈山者。同一如來矣。須菩提恍然釋疑曰。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爾時世尊而說偈言。若以色見我。

以音聲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見如來。此爾時。是囑咐同類者。雖居洞天福地。不可起一凡情之念。以致自家墮落也。而開示後學之意。即可於言外得之。以色見我。是不知我之見而不見也。以音聲求我。是不知我之聞而不聞也。行邪道者。是凡情之念復動。不能以道心止之。尚得復見如來乎。勢必仍墮於凡夫之窠臼矣。此與第五分十三分略同。但前五分十三分。係須菩提先已悟徹三十二相。不可以見如來。自言以陳於佛前。此乃佛恐須菩提執相之見。未能除得淨盡。就其所有疑。而呼彼之名。以解其惑也。

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

須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如來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說諸法斷滅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法不說斷滅相。


註 色與聲音皆不可見如來。而萬法又歸於空。吾又恐後人執無法之無字。而落於頑空。因呼須菩提曰。汝若作是念。如來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此乃泥於有相。固不得見如來矣。汝又莫作是念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此又泥於無相。亦不得見如來也。蓋相固屬假。究竟要借假修真。相既不可滯於有。又不可淪於無。而法亦可知矣。夫萬法雖空。而傳燈究有秘密。汝若作是念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說諸法斷滅。是又以無法可說之無字執著也。汝切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諸法不說斷滅相。以有法為可恃。固不可。以無法為空寂。亦不可。有法而若無。無法而實有。有而非有。無而非無。有有無無之中。自有玄牝之門。玄牝之門。即是天地之根。天地之根。即是波羅密之真經所在。是在人之善悟耳。

受不貪分第二十八

須菩提。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。故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薩。不受福德。須菩提。菩薩所作福德。不應貪者。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

註 諸法既不可斷滅。倘或藉此法以貪著福德。終非菩薩之心性。佛因呼須菩提曰。若菩薩。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此菩薩之福德。尚屬有限。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忍者。含忍。一心清淨。量比滄溟。德合天地。積累而至成佛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以菩薩有作福德之事。而無至於成仙成佛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以菩薩有作福德之事。而無受福德之心。其心絲毫不受諸福德也。須菩提應之曰。云何菩薩不受福德。佛因明告曰。菩薩所作一切福德。其心不應貪著。故說不受福德。然欲受福德。而福德反隘。不受福德。而福德多。是殆有不受之受乎。聚寶布施。福德有限。前分言之再再。俱是虛論其理。此則示後學所下手工夫。亦不可略布施而稍存慳吝也。

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

須菩提。若有人言。如來若來。若去。若坐。若臥。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。如來者。無所從來。亦無所去。故名如來。


註 福德既不貪著。則諸相皆空矣。諸相既空。則煉神還虛。煉虛合道。自然打破虛空。以太虛為體。安有來去坐臥之跡乎。即易所謂大來。進陽火之功也。去。即易所謂小往。退陰符之功也。坐。即進陽火也。行地天泰之功。宜坐以行之也。臥。即退陰符時。行天地否之功。宜臥以行之也。此皆初入道者。行波羅密之實功也。若以此視如來。是人不解佛所說如來之義。何以故。所謂如來者。浩浩蕩蕩。充塞兩間。宇宙虛空之所在。即如來之所在。蓋以真空為法身。大則包乎六合之外。超今古而莫測其始。小則入於無間之微。藏宥密而莫測其終。凡眾生有一念之誠。即應念而來。其來也實無所從來。眾生有一念之妄。即隨念而去。其去也。亦無所從去。或來或去。眾生渾不自知其來其去。不惟眾生不知其來去。即如來亦並不知其有來去。既無來去。則進陽退陰。皆無所用其功。又安用夫坐臥哉。


一合理相分第三十

須菩提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三千大千世界。碎為微塵。於意云何。是微塵眾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若是微塵眾實有者。佛即不說是微塵眾。所以者何。佛說微塵眾。即非微塵眾。是名微塵眾。世尊。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。即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何以故。若世界實有者。即是一合相。如來說一合相。即非一合相。是名一合相。須菩提。一合相者。即是不可說。但凡夫之人。貪著其事。

註 既無來去坐臥。則凡夫無所捉摸。往往妄為猜測。不知內修心性。竟至入於旁門左道。其妄念不啻微塵之多。佛因譬喻以示須菩提曰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三千大千世界。碎為微塵。寧為多不。而須菩提以為甚多。謂是微塵眾本非實有。若果是實有。佛即不說是微塵眾。所以者何。蓋佛說微塵眾。以其非微塵眾。因強名微塵眾。微塵眾既非實有。而世界可知矣。故凡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。亦非實有。是以強名為世界。若世界果是實有。則即是性命雙修之一合相矣。蓋世界原是假合。劫盡仍壞。豈若一合相之大道。

歷劫不壞乎。然道雖有一合之相。究竟是無相之相。故如來說一合相。即非一合相。是強名為一合相。夫此般若波羅密之真經。無一非一合相之道。全經千言萬語。皆是此一合相之實功。何以謂之一合相。蓋一陰一陽之謂道。有陽無陰則為獨陽。有陰無陽則為孤陰。故修道者必以陰中之真陽。合陽中之真陰。一合相者。蓋合二為一也。須菩提見及於此。語及於此。噫。此經已將天機洩盡矣。吾因戒須菩提勿妄為輕說曰。所謂一合相者。即是不可輕說者也。此即是無法可說之秘密天機也。若妄為輕說。而凡夫之人。往往六根不能清淨。便貪著而欲行其事。是欲修其性命。而反傷其性命也。伊誰之咎哉。此其所以不可輕說也。若以為度盡凡夫。遂不謹慎而洩漏天機。是欲度眾生。而實所以成眾生矣。能免於天譴乎。

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

須菩提。若人言。佛說我見。人見。眾生見。壽者見。須菩提於意云何。是人解我所說義不。不也。世尊。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。世尊說我見。人見。眾生見。壽者見。即非我見。人見。眾生見。壽者見。是名我見。人見。眾生見。壽者見。須菩提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一切法。應如是知。如是見。如是信解。不生法相。須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。如來說即非法相。是名法相。


註  凡夫貪著其事。反有以傷其性命。以其人我眾生壽者之見未空。故貪著其事。便墮於人心之危。而魔障蜂起。人心之危者。不能安。道心之微者。何由著。佛因呼須菩提曰。倘有凡夫。不能空我人眾生壽者之見。反藉口於佛。亦曾說我人眾生壽者之見。試問此人解我所說義否。而須菩提。直以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蓋深知世尊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即非我見人見。眾生見壽者見。強名之而已。良以佛法神通廣大。原係萬有皆空。一塵不染也。佛因須菩提既知此意。即迎機以示之曰。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一切法。皆應空空洞洞。如是得法以致其知。如是行法以擴其見。如是傳法以啟其信解。用法而不存知法相。故凡所言法相者。如來說即非法相。是名為法相。通經屢言四相不可著。第三分。令初入道者。除去四相。方可入道。是除去色界中之四相。十七分示學道者。於見性之後。除去四相。是除去欲界中之四相。此言除去四相。乃除去法界中之四相也。極有淺深。須當辨別。

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

須菩提。若有人。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菩提心者。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人演說。其福勝彼。云何為人演說。不取於相。如如不動。何以故。
一切有為法。  如夢幻泡影。
如露亦如電。  應作如是觀。


註 法相既不可生。而此經究宜受持演說。何為阿僧祇劫世界。蓋有世界即有佛法。有佛法即有僧。有僧即有護法。此言阿護修行之僧。行之於祇樹園中。無量百千萬億劫也。以此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較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更多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發菩提心。受持此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人演說。以修出世之福。其福勝彼。然演說之法。當云何演說。蓋宜空其法相。如如不動。如如者。玄之又玄。眾妙之門。示人以九轉大還全功。不動者。四相皆空。乃有為中之無為法也。所謂修出世之無量福也。如僅修世間之凡福。是著於四相而不能空。乃入世之有為法也。一切有為之法。較出世之無為法。不啻浮生之夢幻。海漚之泡影。草頭之湛露。飛空之閃電耳。發菩提心者。視一切世間有為之法。當作如是觀。

佛說是經已。長老須菩提。及諸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一切世間。天人阿修羅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

註 佛說是經已者。將一部無量度人之經。一齊說畢。毋候再為說也。暗喻採取真經者。務要先識止火之境也。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。暗寓護法之人也。比丘尼。女僧之初入道基也。尼者止也。蓋女僧之修煉金丹。原在自己身中。須認取自家祖宗。而有以止乎真陽。不可使之走洩也。優婆塞。即世俗所謂之居士也。優婆夷。道姑也。塞與尼同意。夷亦是此意。夷者平也。蓋平其心氣。以守自家真陽也。此中自暗寓性命雙修之實事。意在言外。總之。修道無論男女。祇要能發菩提心。便為善男子善女人。果能心堅志勇。吾未有不格外保護者。一切天人阿修羅者。蓋道高德重。而魔王皆為我之護法神也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者。得此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。誠為不二法門。乃大乘與最上一乘之法。能一齊普渡。同登極樂世界。而長為團聚於給孤獨園中。皆歡喜踴躍。情不自禁也。蓋給孤獨園。便是靈山。便是福地。無論中外男女。皆各有靈山。各有福地。而可不信受此經。奉行此經乎。然欲奉行。必先有所信受。不然。疑信相參。亦安能成其大道哉。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悟見天道網 網址:na.hpc.tw 微信ID:myoktw 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

GMT+8, 2024-11-10 07:11 , Processed in 0.129729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